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试卷 答案版2.docx
3页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时练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基础巩固1.李白,字 ,号 ,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6.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8.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二、能力提升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参考答案】一、基础巩固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2. 叙事写景 思乡3.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4.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6.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9.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二、能力提升1.记叙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