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文山:还有什么买卖比阅读更上算.doc
8页方文山:还有什么买卖比阅读更上算 方文山堪称是华语流行乐坛最有才气的作词人他与小天王周杰伦合作,谱写出〈髮如雪〉、〈青花瓷〉、〈上海一九四三〉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联手在歌坛掀起一波「中国风」热潮 在坊间众多以情绪独白描写男女情爱的华语流行歌词中,方文山的作品婉约清丽、引经据典、意境细腻有如电影画面,显得独树一帜在题材方面,也比传统流行歌曲更多变,诸如武术、战争、吸血鬼、书法、球类、动物,甚至中药,都可成为他的歌词素材 丰沛的创作力,让方文山连续八届入围金曲奖最正确作词人奖因为作品修辞精緻,歌词曾多次在两岸国文考试中入题,〈上海一九四三〉还被选入台北县中小学韵文读本补充教材 阅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方文山少时家境并不好,最高学历成功工商电子科也不显赫,但他的文字造诣与选题多元性却令人惊豔,这都是拜长年阅读习惯之赐阅读不但丰富了他黯淡的年少岁月,更为他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宽阔世界的门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当你喜欢某件事物,就会产生自发性吸收的强烈动机就像对设计有兴趣的孩子喜欢蒐集美丽的图片,喜欢篮球的孩子总离不开球场,我从小就对文字很有感觉虽然家裡从没有刻意引导,我念的学校读书风气也不是很盛,但我就是自不过然的爱上了阅读。
「白看」诗词,慢慢琢磨 很多中产以上的家庭,都会刻意栽培孩子阅读,可能小孩年纪还小,就坐拥几百册图书,父母也会鼓励小孩用零用钱买书但我家家境并不宽裕,从小到大我从来不知「零用钱」为何物,家裡当然也不会有什麽「藏书」小时候,一度还以为「零用钱」是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凭空捏造出来的东西!一个不事生产、没有收入的小孩,怎麽可能拥有一笔固定开支?应该是编的吧? 假如我想要有「零用钱」,得自己想办法才行我的打工经验很丰富,捡废铁丝或饮料铝罐卖钱、在电子工厂与建筑工地做小工、送过报纸、做过广告派报生、当过高尔夫球场的杆弟但中小学生到底只有寒暑假能够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中学以后,打工的钱还会上缴一半贴补家用,能买书的资源自然也不会太多 就读中学时期的某一段时间,我经常到旧书店站著「白看」看的多半是一些唐诗宋词或新诗诗集,比较少看小说小说是连接的故事,很难一口气在书店读完,片段片段的读,难免意犹未尽不过瘾诗词集就没有这种问题,即使只有寥寥数行字,也是自成结构的完整作品,能够快快看完几首,再放在心裡慢慢琢磨 锺情席慕蓉诗集和宋词 那一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洛夫、夏宇、席慕蓉等人的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席慕蓉,我对她的创作一见锺情,她的作品影响我很深。
我后来写了一首〈七里香〉,就是为了对她致敬(《七里香》是诗人席慕蓉的代表诗集之一) 席慕蓉的语言美丽流畅,转喻浅显易懂,她的诗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大悲大苦,没有太深刻、太沉重的国仇家恨,只有婉约嬝娜的凄美爱情诗裡的生生世世、思念、寂寞与等待,其实跟流行歌曲想表达的意念很类似,对一个十几岁的惨绿少年来说,是很容易入门的东西 有人觉得我的歌词创作极富中国风与画面感,而且重视押韵容易琅琅上口,我想这是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唐诗宋词有一种优雅的韵緻,而比起格律工整的唐诗,我又更喜欢宋词宋词字句结构比较有变化,而且本来就是搭配旋律传唱的〈浪淘沙〉、〈虞美人〉等都是词牌名说穿了,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仅仅宋词服务的对象是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而当今流行歌曲服务的对象则是普罗大众 宋词词人中,我又特别喜爱婉约派的李煜、李清照等,他们都擅于以景喻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文字多有画面感啊 阅读像饮食,不宜偏食 我作品受这些古典诗词影响极深,但当年阅读这些作品的初衷,仅仅单纯被它们的「美」深深吸引,其实并没有想到这点点滴滴的累积、浸润、酝酿,日后竟会成为我工作中的养分。
大家看我写的情歌歌词,或许以为我只读那些抒情缠绵、只著墨于儿女私情的软性作品但事实上,我在阅读上是「杂食性动物」,新诗、散文、小说、时事评论、现象观察、科普书、历史书、旅游书、美学书、文物考,我都有涉猎现在为了写歌词,也会刻意去找一些特定领域的书籍来参考,比方说,创作〈青花瓷〉前,我蒐集了很多关于瓷器的资料;创作〈刀马旦〉时,则认真研究过京剧;要写〈三年二班〉、〈斗牛〉时,还特别去买了乒乓球跟篮球的书做为参考 我的阅读种类一向相当驳杂,每一种类型都能带给我乐趣与收穫我觉得,阅读就像饮食,假如「偏食」,只「摄取」某种文类,吃「软」(感性作品)不吃「硬」(理性作品)的话,你的大脑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不但思考角度就会被限制,也较难培养客观、独立的观点 评论性书籍冲击观点 我开始阅读评论性书籍,是缘于龙应台的《野火集》高中时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内心深受震慑,她针砭起时事,就好像刀剑一样锋锐犀利,将很多社会问题的肌理一层一层剖解得清清楚楚我才明白,原来写文章不一定只能风花雪月,也能够以笔代剑、气势磅礡 对我来说,阅读这类作品,经常是一种「观点衝击」记得当兵的时候,接触到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这套书从另一个史观来诠释中国历史,跟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那套冠冕堂皇的史观截然不同。
他赤裸裸的表现「权力」这件事,让我突然领悟,原来我们所谓的「光辉历史五千年」、所谓「中国人是天性重视仁义、爱好和平的民族」,或许仅仅一种官方说法历史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杀伐、掳掠与战争,仅仅那一局部在教科书中被隐匿了 假如我们不广泛涉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或许就只被有意识灌输的世界,没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我对与「文化」或「民族」相关的论述相当有兴趣,只要逛书店看到相关书籍,就会买回来,办公室书架上这些《消逝的德国人》、《民族的世界地图》、《拉丁文帝国》仅仅其中一小局部不同民族,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各异,这也是最迷人的地方,涉猎愈多,我们就愈能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文化、欣赏另一种美不会凡事都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经验出发,轻易就「排挤异己」 但任何跟「文化」相关系的事物,只要经过翻译,就必然会流失一局部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更广泛的涉猎,当你参考的对象愈多,视野就愈广,愈能够补充可能流失的意义 有句形容人著述甚多的成语叫做「著作等身」,对于绝绝大局部的人来说,恐怕不大有机会,但是,「阅读等身」绝对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你的阅读有多少,你的(视野)高度就有多高 我一直觉得,没有几件事能比「阅读」更划算、投资报酬率更高了。
作者将他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浓缩、凝结,写成一本书,读者只要花极短的时间就能经历,纵使不能通盘领略,但多少能留下些许痕迹,还有什麽买卖比这件事更上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