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58996721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2M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管籥(yuè)  2.疾首蹙(cù)  3.灵囿(yòu)4.濯濯(zhuó) 5.省敛(liǎn) 6.睊睊(juàn)7.作慝(tè) 8.徵招(zhǐ sháo) 9.琅邪(yá)二、通假字1.可得闻与 通欤,语气词,吗2.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通犹,如同、好像3.今王田猎于此 通畋,打猎4.时日害丧 通曷,何日、何时5.予及女偕亡 通汝,你6.方命虐民 通放,放弃7.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通返,返回8.从兽无厌谓之荒 通餍,满足9.景公说 通悦,高兴10.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通悦,娱乐、欢乐11.盖《徵招》《角招》是也 同韶12.畜君何尤 通慉,喜欢、喜爱三、古今异义1.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2.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在那里 今义:顺承连词3.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义:到了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4.秋省敛而助不给古义:不足 今义:不给予四、一词多义1.修2.鼓3.疾4.适5.乎6.乐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庶民子来             子:像儿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娱乐(2)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患病(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称王(5)出舍于郊 舍:居住(6)师行而粮食 粮食:征集、运转粮食(7)遵海而南 南:南行(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成:使……建成(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与众乐乐 众:多数人2.形容词作动词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责怪、非难3.形容词意动用法(1)贤者亦乐此乎 乐:以……为乐(2)而民欢乐之 欢乐:以……为欢乐(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以……为乐(4)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忧:以……为忧愁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也”表判断)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者,……也”表判断)(二)被动句暴见于王 (“于”表被动)(三)省略句不若与人(乐) (省略动词“乐”)(四)状语后置1.王语暴以好乐 (“以好乐”作状语,后置)2.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于雪宫”作状语,后置)3.今王鼓乐于此 (“于此”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有”的宾语,前置)2.吾何以休 (“何”作“以”的宾语,前置)(六)定语后置见羽旄之美(“美”作“羽旄”的定语,后置)(七)主谓倒装善哉问也 (“问”作主语,“善”为谓语)[课文·译注](1)(2)(3)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评析] 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这句话强调国君与民同忧同乐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子强调的国君与民同忧同乐的主张,表现出他反对暴政,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孟子的这句名言,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之中,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评析] 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我们的王不游乐,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救助?一巡游一游乐,都可以做诸侯的榜样晏子引用夏谚说明古代君王巡游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委婉地告诉齐景公巡游应该关心百姓疾苦,希望他能与民同乐,心忧天下,只有这样,百姓才能乐国君之乐,忧国君之忧[问题1] 选文1,孟子为什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明确] 孟子认为只有高兴的时候才有心情奏乐,国家治理好了,君王才有好心情[问题2] 选文1中的“举疾首蹙”说明了什么?[明确] “举疾首蹙”意为“全部头痛皱眉”,表明了百姓对“君王不与民同乐”的怨恨与无奈[问题3]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明确] 古时历来重视礼乐,儒家认为礼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反对把音乐当作单纯的娱乐活动。

      先王之乐”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就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吻合了齐王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有点惭愧[问题4] 选文2举周文王与夏桀的例子说明了什么?[明确] 运用正反对比,揭示了君主贤明,深得民心,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问题5] 选文3,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 运用古今对比来启发齐宣王,这样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问题6] 体会选文1中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明确] 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犹豫)B.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房屋)C.巡狩者,巡所守也 (打猎)D.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建造)解析:A项,“豫”,游乐;B项,“舍”,居住;C项,“狩”,巡视。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台曰灵台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解析:A.均为代词,他的B.介词,在;介词,向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介词,用;连词,表顺承答案:A3.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②今王田猎于此 ③暴见于王 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⑤从兽无厌谓之荒 ⑥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⑦予及女偕亡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⑥⑦C.①②④⑦ D.①②④⑤⑦解析:①说—悦;②田—畋;④由—犹;⑤厌—餍;⑦女—汝答案:D4.下列各项不含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B.而此独以钟名C.外连衡而斗诸侯 D.贤者亦有此乐乎解析:A.“王”名词作动词,“做王,称王”;B.“名”名词作动词,“命名”;C.“斗”使动用法,“使……斗”答案:D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王鼓乐于此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民欲与之偕亡C.王语暴以好乐。

      D.何以能田猎也?解析:A、D均为宾语前置句B为正常句式C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齐国其庶几乎    (表揣测)B.今王田猎于此 (假如)C.暴未有以对也 (正确)D.独乐乐 (娱乐)解析:C项中“对”,回答答案:C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语气词,表揣测语气;介词,引出对象,不译B.均为语气词C.最痛苦的地步;极尽D.表反问;表推测答案:B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解析: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答案:D9.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描绘了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而引起百姓怨声载道的画面。

      指出原因在于国君只追求自己的享乐,致使民生凋敝,希望国君能关心百姓疾苦,与民同乐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