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A版】《史记选读》翻译复习.doc
14页7A版优质实用文档《史记选读》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我作为太史而不能把他们的事迹详加编辑记录,中断了天下史事的录载,我十分惶恐不安,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儿子我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故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2.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我想只撰述褒贬是非的言论,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评判是非善恶更加深刻、明显……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3.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派遣使者辗转翻译来到中国边关,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夏本纪》1.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政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2.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的仁心人人可亲,他的言语诚实可信;他的声音符合自然的音律,他的身体就是标准的尺度,他的教令几经权衡方才发布;他如此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鲁周公世家》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你们的长孙姬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以我旦身体代替大王姬发的生命2.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大王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这种方法能保佑您啊3.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无敢寇攘,逾墻垣准备你们的战甲头盔,必须良好不许伤害拴着的牛马牛马走失,奴隶逃跑,军士不得擅离职守去追捕,他人的马牛奴隶如果跑到自己处要恭敬地归还。
不许劫掠盗窃,不许翻越墙垣《高祖本纪》1.(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每次去买酒畅饮,店里售出的酒就是平日的几倍等到看到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后,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毁掉了高祖的欠据,不再向他讨账3.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4.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 5.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部队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东望,盼着回归故乡如果趁着这种士气高昂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建大功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以后人们都安居乐业了,就再也用不上他们了不如立即决策,率兵东进,与诸侯争权夺天下。
6.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大人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更多呢? 《李将军列传》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3.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 《孔子世家》1.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我已了解作曲者的风范,皮肤黑,个子高,昂首远望,像是天下的统治者,如果这不是文王还会是谁作的曲呢?2. 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是不是我们没做到对人仁爱?别人不相信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够聪明?别人不跟我们走3.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好的农夫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能取得丰收,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合所有人的心意君子能认真研究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制定法度来规范社会和治理人民,却不一定能被世人接受《管仲列传》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任用之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为羞,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为耻3.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可能是孔子认为是在周王朝统治衰微的年代,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
4.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遭到小人诬陷,可以说是出境非常艰难了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规律,没有什么不表现出来的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6.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 7.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早已憎恨楚国现状,即使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不能忘记想返回朝廷,盼望怀王能幡然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国君和社会重走正道的意愿,在《离骚》中作了多次表达《项羽本纪》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这时,楚军奋勇当先居诸侯之首巨鹿城下,诸侯援军有许多座营寨,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
等到楚军攻打秦军时,诸军将领都依凭营垒观战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今天肯定是我的死期,愿为诸君痛快的打一仗,一定胜它三次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5.自矜功伐,奋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刺客列传》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刚才我跟他讨论剑术,有不同的意见,我眼睛瞪了他;去看看也好,不过在这种情形下他是该走了,不敢再停留的 2.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人民众多而士兵士气振奋,兵器甲胄更是丰裕如果他想要向外扩张的话,那么在长城以南、易水以北的燕国这块地方,便不能安定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3.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便不顾国家的大害,这可以说是“助长怨恨而扩促使祸患的发展”了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的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