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文、人、景、事及教学.docx
18页关于《答谢中书书》的文、人、景、事及教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作为一篇残缺的尺牍,现实教学中在受信者为谁、所描绘山水为何地、因何而写作此尺牍等问题上存在一些疑惑和误解,从而影响教学,有必要一一加以辨析学习该文,应紧扣尺牍的文体特征,充分结合现有涉及文章中人、景、事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完成学习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答谢中书书》收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为古代山水名篇佳作,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一文长期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也选入了此文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被编为“古文二篇”一课,再与郦道元《三峡》、吴均《与朱元思书》两篇山水美文,以及《野望》等五首唐诗共同组成“山川美景”主题单元《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字字珠玑,简洁清新,意境悠深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因历史久远,辗转流播,首尾不全,文献阙如,无从参证,存在诸多尚未解开的谜,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处本文拟对《答谢中书书》所涉及的文、人、景、事作全面辨析,并就该文如何教学作深入探讨,以求有裨益于师生的教与学一、文:一篇残缺的尺牍《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回复“谢中书”来信的信,属于古人所说的“尺牍”。
尺牍指私人书信,属于应用文体,与日常生活和个人感情最为贴近,是最具真情实感的文体之一尺牍多为为亲友知己而写,内容一般是“私语”,出自真情,少矫饰做作明朝小品文大家王思任说:“尺牍者,代言之书也而言为心声,对人言必自对我言始鲁迅先生也曾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简洁的注释《答谢中书书》作为一篇尺牍,就是陶弘景在对人言和自我言,是他“自己简洁的注释”统编教材单元提示要求阅读此文应该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这是定位非常准确定的然而《答谢中书书》又是一篇残缺的尺牍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教茅山派的宗师,陶弘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涉猎广泛,著述等身《梁书》本传称陶弘景“性好著述”,《茅山志》载陶弘景“著书满家”“著书二百余卷”陶弘景的侄子陶翊曾作《华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称陶弘景“在人间制述甚多”,还记录了陶著名目34种虽然著述丰富,但陶弘景在世时,其作品并未结集,以至大多散佚在其逝世半个多世纪后(公元588年),南陈侍中尚书令江总奉敕为陶弘景搜集整理编撰文集,江总为陶集所作序《陶贞白先生集序》就提到:“(陶弘景)文集缺亡,未有编录”,“(江总)奉敕校之铅墨,缄以缇湘。
藏彼鸿都,副在延阁江总最初编成的陶弘景文集共四十五卷,其中外集三十卷、内集十五卷,在《隋志》中还有著录,可惜到唐朝时这个文集亦逐渐散失后世历代都有学者从各种文献、碑记中辑录散落的陶作,到南宋时期陶弘景文集才又逐渐完整,编辑了如《陶隐居集》等陶集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来看,如今保存下来的陶弘景文集辑本善本至少十二种统编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这套书是中国上古至隋代各类文章之总集,为清代严可均辑校而成,收有陶弘景文两卷,共计三十篇而《全梁文》中的《答谢中书书》是严可均从唐人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辑录而来《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答谢中书书》被收录于《艺文类聚》卷三七,而且可能是这篇文章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原文”高步瀛在《南北朝文举要》《答谢中书书》篇解题中说道:“诸本载此篇,大抵皆从《艺文》移录”,也就是说,其他版本的《答谢中书书》都是来源于《艺文类聚》尽管在一些不同的陶弘景文集中该文的题目有所不同,如有的为《与谢中书书》或《山中答谢中书书》等,但大抵都从《艺文类聚》辑录。
《艺文类聚》编撰的一大特点,就是选文多为节选《艺文》所录之文多节录,非全文也,然一篇精华,盖略具于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指出“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后世学者从《答谢中书书》书信文体本应“尽言”的要求,以及《艺文类聚》的编撰特点分析,认为目前所见《答谢中书书》应是残篇,文章被删除了作为书信体的一些称呼寒暄、致意落款的首尾文字,只保留了作者描山摹水部分,未能“尽言”清人李兆洛在其所编撰《骈体文钞》卷三十《答谢中书书》末批就说此文“亦应尚有起讫”从陶弘景其他存世尺牍《答虞中书书》《与亲友书》也可看出《答谢中书书》应不是全篇但从现有的古文献来看,该文中被删除的文字是什么,无从参证,这就给后人解读本文带来了困难,如谢中书为谁,其因何致信陶弘景,谢所来信内容是什么,陶弘景回信的时间、地点,以及信中所写何处山水等等,都成为“谜”《答谢中中书》是一篇残缺的尺牍,对该文教学具有一定意义尺牍”对本文教学有文体“规制”性,“残缺”能够给教学带来创新性和多样性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不当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因为“文体具有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创造、风格的追求”文体不同,演绎方式不同,审美价值各异课文教学中应依据文体特征解读并凸显文体在语篇中彰显的独特的美,开掘出文本的“篇性”,“实现阅读主体与作者言语智慧、言语生命的融合”因此,《答谢中中书》的教学必须基于尺牍文体来开展,从尺牍应用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尺牍本身具备的审美特征来进行课文解读例如,教材在本课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语言风格的不同,固然有源于作者语言风格的差异,但“书”和“记”文体形式和功能的不同,必然体现在作者语言选择运用上的不同,因此两篇文章的句式、节奏、语气等都呈现出差异现实的教学中鲜有老师关注到《答谢中中书》作为一篇尺牍的特性,极少兼顾本文应用体的一方面,而是纯粹地将其等同于文学性的写景小品教学方法和过程更多地就是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品一品字句,写一写白话文,然后贴上生硬的标签:课文表达了陶弘景什么样的精神思想阅读中不能深入揣摩和体认作为书信作者的陶弘景给谁写信、信写什么、为何写信、如何表达不能说这样的教学就不行,但很难进入文章的意境,很难深刻而自然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为书信,按理开头应有称呼,结尾应有落款,但本文却首尾阙如这样本文就成为了残篇,留下诸多疑惑但如果能尝试抓住尺牍的残缺疑惑之处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深度学习,“于不疑处存疑,于有疑处解疑”,反而可能使课堂增色出彩下文将针对课文残漏部分进行教学设计作进一步阐释二、人:谢中书为谁作为一篇尺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文中的受信者“谢中书”是谁,他与陶弘景是什么关系由于是残篇尺牍,谢中书是谁,从书信原文中已不可知,只能从陶弘景生平、交往等史料中去考据魏晋南北朝时,谢氏是豪门望族,在史料中出现的谢氏人物如过江之鲫当时“中书”官职也是一种统称,具体的与“中书”有关的官职名五花八门,如中书监、中书令、中书舍人、中书郎、中书侍郎等不一而足陶弘景一生经历丰富,交游甚广,友朋众多,而保存下来的史料因历史久远,来源有限,想确定“谢中书”为何人实在有些困难统编教材认定“谢中书”为“谢征(500~536)”实际上,对谢中书就是谢征,学界存在争议目前比较流行的“谢中书为谁”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谢中书”为谢征也即统编教材的观点谢征,《梁书》叫谢徵,字元度,《南史》称谢微,字玄度谢中书”即是谢征的观点,最早见于清人许梿编选的骈文选集《六朝文絜》卷七《答谢中书书》眉间注:“中书名微,或云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好学,善属文,尝为安成王法曹,累迁中书、鸿胪”此后流传较广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大部分高校文学史教材也持此说按《梁书》,谢征(徵)“初为……,兼中书舍人”“(中大通)四年,累迁中书郎,鸿胪卿、舍人如故”谢征有可能在二十多岁时因当“中书舍人”,或在三十二岁当“中书郎”时,被人称之为“谢中书”谢征与陶弘景同年去世,但小陶44岁无论何时,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与一位二三十岁的青年谈山水还是与常情常理颇有出入因此,陶谢年龄的巨大差异,成为质疑谢中书即是谢征的重要依据还有学者认为谢征少年得志,仕途顺利,位高权重,陶弘景仕途坎坷,一直屈沉下僚,最后愤而辞官隐居,存在“代沟”的两人似乎“不大适应成为风景鉴赏的交流对象”还有有学者检索现有关于陶弘景的传记史料,未发现有陶弘景与谢征交往的证据二是“谢中书”为谢胐高步瀛在《南北朝文举要》中对《答谢中书书》解题时指出:“谢中书,疑是谢胐《梁书·(谢) 胐传》:胐,天监五年,授中书监钟国发在其《陶弘景评传》中也认为谢中书即是谢胐:他比陶弘景大十五岁,“约永明七年(489年)从义兴太守内调为中书令,至隆昌元年外调为吴兴太守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启假东行浙越。
据《梁书》《南史》等史料,刘宋升明年间,谢朏与褚炫、刘俣、江斅入殿侍文,号为“四友”陶弘景与“四友”之一的刘俣是生死之交刘俣在反对萧道成篡位中与父兄遇难,陶弘景不顾危险,冒死为刘俣收尸入殓《神仙拾遗》《太平广记》神仙传介绍陶弘景时,把其与褚炫、刘俣、江斅合称“升明四友”由此可见,谢朏与陶弘景应是有过交往,有可能还过从甚密刘黎明认为谢朏、陶弘景均为官场失意者,谢的故主袁粲、陶的故主刘秉,均因反对萧道成而被杀,二人在萧齐初年都极不得志谢朏虽一直在朝阙,但政治消极,可谓隐于朝陶弘景出仕十年,到36岁时还是个六品的散官“奉朝请”,最终隐于山陶弘景于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隐居,谢朏此前三年出任中书令因此“谢中书”即是谢朏但有学者认为史书多以“司徒”而非“中书”称谢朏,“谢中书”难以是谢朏三是“谢中书”为谢朓王家葵在其被学术界认为是目前对陶弘景研究最精细的著作《陶弘景丛考》中提出“谢中书”是谢朓他认为:“《陶隐居集》中有《答谢中书书》一篇,朓建武初曾‘掌中书诏告’,故得称‘谢中书’对于何以认定谢中书就是谢朓,《丛考》没有论证,但可以猜测的是,谢朓与萧衍、沈约、范云等同为竟陵八友,陶弘景虽非八友之一,但与萧衍熟识,后来萧衍称帝,二人关系也一直很好。
至于沈约,更是与陶弘景相交一生因此,陶弘景应与八友之一的谢朓有过往从,书信往来也是情理之中不认同此观点者则认为谢朓任中书郎只有几个月,只是任官的过渡,现有文献只见称“谢宣城”未见称“谢中书”;谢朓趋附齐明帝萧鸾,而陶弘景最恶萧鸾,由此二人不可能订交四是“谢中书”为谢览王京州通过检校检索陶弘景文集及其生平史料后,得出“谢中书”是谢览的结论理由主要是反映陶弘景生平的主要史料《华阳陶隐居内传》记载,陶弘景隐居茅山后“齐梁间侯王公卿从先生受业者数百人,一皆拒绝,惟徐勉、江枯、丘迟、范云、江淹、任防、萧子云、沈约、谢瀹、谢览、谢举等,在世是早申拥慧之礼,绝迹之后,提引不已传中所提三谢,唯有谢览做过中书舍人,死后追赠中书令又据《三洞珠囊》云:“梁高祖从(陶弘景)而受道,梁简文、邵陵诸土、谢览、沈约、阮忻、虞权,服膺师事之可见谢览与陶弘景交往密切,有师生之谊《华阳陶隐居内传》还有多处提及谢览,显示陶弘景与谢览交往之深甚于其它侯士公卿先是,吏部尚书谢览梦人告曰:‘先生(陶弘景)得道未久,职位且掌录籍’”,“(陶弘景)唯奇谢览,览年少,自疑寿不永,先生曰:‘我在此,不使君了如此也’”王晓东则从谢览父谢瀹与陶弘景的关系证明谢中书当为谢览。
谢瀹与陶弘景交好,《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齐武帝永明十年(492) 谢瀹闻听陶茅山出世,写《陶先生小传》一文,说明二人交往之情深谢览乃故人之后,陶弘景与之鸿雁传书,纵论山水,应属自然谢中书”究竟是谁,不管是谢征、谢朏、谢朓,还是谢览都没有绝对的证据和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