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
12页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________对高考考查文章结构和思路方面的探索一. 命题规律: 撰写: 刘跃东 审核: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能够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对所写的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一般来说,所谓文章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根据不同问题的谋篇布局,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方式,散文的一线串珠式,蒙太奇式等等.二是指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层次关系,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的问题. 所谓作者思路就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的一种设计和安排. 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二. 命题趋势1. 从命题的选材看,既可以选全文来命题,也可以选取文章的某一部分来命题,既可能是段落之间的结构层次的划分,也可能是段内语句的排列组合.2. 从命题的立意上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高考阅读的考点,近几年高考均有涉及.对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考查,已和对文意的理解.概括结合在一起,在检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考查.三. 命题角度1. 直接考查结构式.如: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6题 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布局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理清文章的思路:选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编排的?一般说来文章的顺序有三种,分别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答案: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答案构成】 按照什么顺序(或”从什么写起”)+具体内容 【惯用语】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为中心层次深入,并列,从……到…… 现场练习: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07重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 2结合词语的考查来考查结构式.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 解析:从文章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可以看出,所谓的”落叶”指文章中的”我”;在对故乡的回忆中又把母亲比喻为”落叶”.落叶在文中的作用比较容易回答,”落叶”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其作用无怪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而题目要求只回答结构方面的,即贯穿全文,使各种材料紧紧围绕落叶展开. 答案: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答案构成】 词语的含义+写”词语”的意图(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惯用语】 a.起线索作用 b.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c.深化主题 d.使行文富于变化现场练习: 《炉火》臧克家(07辽宁) 20、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3.结合考查”句子”来考查结构式.如:2007年四川卷第17题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6分) 解析:本题既考查对重要句子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又要求鉴赏该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的议论与抒情句子,我们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了.答案要点:”反问” “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答案: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答案构成】句意+写作意图(对主题的作用及在结构上的作用)+语言特点 【惯用语】 结构惯用语;尾句,往往起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照应上文,收束全文的作用;中间句,往往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开头句,往往起铺垫,总领全文(下文),开启下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现场练习: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
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
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