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四章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44页老子四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目目录录CONTENTS壹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贰初读感悟初读感悟叁深度探究深度探究肆课堂检测课堂检测一、知人论世一、知人论世 老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轶事出生轶事出生 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道德经。
老子思想老子思想思想思想具体主张具体主张道本思想“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辩证思想对立: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美学思想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政治思想老子崇尚“无为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老子其书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万经之王二、初读感悟二、初读感悟明确字音明确字音毂(g)埏埴(shn zh)户牖(yu)矜(jn)赘(zhu)强行者(qing)泮(pn)累土(li)几成而败之(j)划分节奏划分节奏例如: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深度探究三、深度探究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gg,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埏shnshn埴埴zhzh以为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yuyu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重点字词:重点字词:辐:辐条,车轮上连接车毂与车辋辐:辐条,车轮上连接车毂与车辋 的直条研研读读第第十十一一章章无:这里指车毂中心的圆孔无:这里指车毂中心的圆孔用:作用用:作用埏埴(埏埴(shnzhshnzh):制陶埏,用):制陶埏,用水和土埴,制陶的粘土水和土埴,制陶的粘土无:这里指陶器中空无:这里指陶器中空户牖(户牖(yuyu):门窗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译文: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圆孔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 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 用来插车轴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连接轮 毂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 十根辐条所构成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考1: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本章所说的本章所说的“有有”“”“无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第一章所说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第一章所说“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中中“有有”“”“无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它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有有”“”“无无”是老子专设的是老子专设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上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上的“道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这里所说的“有有”就是指实物就是指实物,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小结小结企者企者不立,跨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行,自见,自见xinxin者不者不明明,自是者自是者不彰不彰,自伐自伐者无者无功功,自矜自矜者不者不长长chngchng其在道也,其在道也,曰曰余食赘余食赘zhuzhu行行,物或物或恶恶ww之,故有道者不之,故有道者不处处chch重点字词:企:同企:同“跂跂”踮起脚跟踮起脚跟跨:越、跃,阔步而行跨:越、跃,阔步而行明:形作动,显明。
明:形作动,显明伐:伐:v v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功:名作动,建立功勋功:名作动,建立功勋矜:矜:v v自大,自夸自大,自夸物:他人物:他人;众人研读研读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排比排比比喻比喻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思考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说明的看法自然状态才最适合思考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运用排比和比喻论证(反面设喻)的手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思考2:这一章是如何论证的?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急于表现、贪功冒进并非符合天道之举。
急于表现、贪功冒进并非符合天道之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就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返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本章不仅说明躁进自炫躁的举动都是返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本章不仅说明躁进自炫的行为不可恃,亦预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为人所共弃的行为不可恃,亦预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为人所共弃小结小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知足者富,知足者富,强强qingqi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而不亡者寿译文: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重点字词重点字词强:刚强,含有果决的意思强:刚强,含有果决的意思强强qingqing行:勤勉力行行:勤勉力行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研读第三十三章研读第三十三章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对外的的“知人知人”“”“胜人胜人”固然可固然可贵,贵,对内对内的的“自知自知”“”“自胜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思考3: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韩非子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王之伐越,何也?”曰:曰:“政乱兵弱政乱兵弱杜子曰:杜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此智之如目也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自见之谓明见之谓明拓展拓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子夏见曾子曾子曰: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非也?何非也?”对曰:对曰:“战胜,故非也战胜,故非也曾子曰:曾子曰:“何谓也?何谓也?”子夏曰: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自胜之谓强拓展拓展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闲耍,最爱的是闲耍,最爱的是“拖画眉拖画眉”,俗称打雀,也就是斗鸟(画眉鸟)。
俗称打雀,也就是斗鸟(画眉鸟)拓展拓展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人应自知、自胜、强行,达到与道长存的境界人应自知、自胜、强行,达到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