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
7页专题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概要】第十四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体系构建】【核心要点突破】专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要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讲解]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 ②生物多样性 ③气候变化 ④臭氧的消耗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③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④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⑤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⑥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⑦印度洋: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⑧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⑨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⑩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 人口压力历史阶段: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1650 年后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放慢发达国家增长慢地区差异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②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造成的③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3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人口增长社会系统(含人口、科技)经济系统人的管理调控生态系统(含资源)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源环境资源源劳力、科技等物质产品、资金等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共同性原则:解 决 全 球 性 问 题 需 要 国 际 协 作 ,制 定 各 国 都 可 以 接 受 的 全 球 性 目 标 和 对 策 。
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 7%的耕地养活世界 21%的人口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高,人口增加绝对数高,1/4 新增产值被用于新增人口面临困境 深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量少、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清洁生产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3)生态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两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留民营村 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生态农业 发展方向: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4)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