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同步练习.docx
3页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共6题;共16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杞国(qǐ)B.亡处亡(w)气C.星宿(s)D.有所中伤(zhng)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3.《蚊子和狮子》一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国)________家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B.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有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C.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D.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远古人民中的英雄人物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 ) A.赞颂雕像者是一个很有眼力的人B.告诉人们:不能信神,神不值得尊重。
C.讽刺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D.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二、阅读理解(共3题;共39分)7.(二)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 “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不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么?”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妒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你看我越变越大……”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腾空他一边飞舞一边扩散,色彩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
飞升呀,飞升呀,他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1)写浓烟居高临下、自高自大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表现他对烟囱说话的口吻时,用的词语是________,这表现了浓烟________的性格 (2)在烟囱的回答中,哪句话击中了浓烟的要害,指出了浓烟的不足? (3)简要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烟囱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车子上运着两只桶,一只盛着酒,另一只空无所有前者一路上沉静地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后者跳跳蹦蹦,闹得一路上回声震耳,尘土像云雾似的飞扬,焦急的行人老远就听到吵闹的声音,诚惶诚恐地躲在一边然而不管后者怎样地哗众取宠,像前者那样的价值,它却没有 (1)请说出文中的“前者”、“后者”各指代什么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 (2)末尾的“前者那样的价值”一句话,怎样理解其含义? (3)两只桶分别可以比喻哪两种人? 盛着酒的桶:________ 空无所有的桶:________ 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穿井①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察传》) 【注释】①穿井:凿井,挖井 ②汲:从下往上打水 ③宋君:宋国国君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①及其家穿井②有闻而传之者 (2)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及其家穿井 A.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C.常蹲其身《幼时记趣》)D.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3)翻译句子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C 2.【答案】大模大样;张牙舞爪;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3.【答案】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寓言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C 二、阅读理解7.【答案】(1)俯视;嘲笑;傲慢、自大(2)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3)语言描写,揭示了烟囱坚定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和品格 8.【答案】(1)前者指盛着酒的桶后者指空无所有的桶。
2)指肚里有货、对人有用、受人欢迎3)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学无术的人 9.【答案】(1)①到、等到 ②听说(2)C(3)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4)从传播谣言者角度来说: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导致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与人交流时,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第 3 页 共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