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
37页绪 论 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以水产捕捞、水产增氧殖、水产品加工和运销为中心的一个生产体系池塘:人工开挖、整理或天然形成经加工改造而成的小水体 池塘养鱼:利用池塘,在人为的条件下,在技术上实行混养、密养、投饲施肥和轮捕轮放等综合技术措施,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 池塘养鱼学:是渔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小水面养殖鱼类的繁殖、生长、发育、营养、生理活动、栖息习性、以及鱼和鱼、鱼和其他动物体、鱼和水体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使单位水体获得最高亩产量的生产科学第一章 鱼类学基础知识 一. 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中,通常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和平衡器官的变温脊椎动物 二.鱼类学的定义:是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个体生长发育、地理分布、古生鱼类、现存鱼类的科学 第一节 鱼类的形态结构 一. 鱼的外部形态(一) 鱼的外形 1.体型:常见鱼类的体型有四种 纺缍型:如金枪鱼、四大家鱼等,适于中下层快速游泳 侧扁型:如团头鲂(武昌鱼)、长春鳊、银鲳等,大多数生活于平静的水中。
平扁型 :如鳐类、平鳍鳅等,生活于水底层 园筒型:如黄鳝、鳗鲡等,缓游,适于钻洞穴 2.鱼体分区:鱼的身体一般左右对称,整个身体明显地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头部(硬骨鱼类):从头的最前端到鳃盖骨的后缘(除鳃盖膜外)板鳃类则到最后一鳃孔)躯干部:从鳃盖骨的后缘(或最后一鳃孔)到肛门或体腔末端尾部:从肛门到尾鳍的末端 (二)鱼体外部结构1. 头部器官:有口、唇、须、眼、鼻、鳃等1).口:是捕食器官,口的为型有三种:① 上位口:口位于吻的前端,下颌长于上颌②下位口:位于吻的前端,上颌长于下颌③端口位:口开于吻端,上下颌等长,2).唇:是围绕在口边的一层厚皮,一般都不发达3)须:常着生于口的附近,有感觉作用鲤有须2对)4)眼:常位于头部两侧的上方,是视觉器官5).鼻:对于硬骨鱼类,在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孔,每个鼻孔又由瓣膜分隔成前后二小鼻孔是嗅觉器官,无呼吸作用6).鳃孔:硬骨鱼类头部两面侧的裂孔2.躯干部:包括鳍、侧线、鳞片、皮肤等① 鳍:是鱼类平衡和运动的器官由支鳍骨、鳍条、肌肉、皮肤组成)鳍可分为: 奇鳍:单一不成对,位于体的正中,包括背鳍(D)、臀鳍(A) 和尾鳍(C)三种。
偶鳍:成对,位于体的两侧,包括胸鳍(P)、腹鳍(V)② 皮肤`:有粘液腺,能分泌粘液 ③鳞片;大多数鱼的皮肤上都长有复瓦状的鳞片,具有保护作用,是皮肤的衍生物④侧线与侧线鳞:在躯干的两侧,有许多穿有小孔的鳞片,这些小孔所排列成的线状,叫侧线长在侧线上,这些穿有小孔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二.鱼的内部结构(一)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1. 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幽门垂、肛门等 (1)口咽腔:由于鱼类的口和咽无明显的界限,一般统称为口咽腔口咽腔内有:齿、舌、鳃耙 ①齿:有把握和撕碎食物的作用,而没有明显的咀嚼作用 ②舌:都不发达,长在舌基上鲤科鱼类的舌头不动,少数没有舌头作用是帮助摄食 ③鳃耙:着生在咽部、鳃弓的两侧,呈内外两列,一般呈杆状或小瘤状的小突起,有保护鳃丝和过滤食物的作用2)食道:鱼类的食道短而宽,壁厚3)胃:紧接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大的部分近食道部分为贲门部,近肠的一端为幽门部大多数鱼类有胃,但鲤科鱼类(还有隆头科、龙头科)没有胃4)肠:大多数鱼类的大、小肠分化明显,肠的长短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类 > 杂食性鱼类 > 滤食性或植物性鱼类(5)肛门:肠道的最后开口处,消化管中的残渣由此排出体外。
2. 消化腺:主要有肠腺、胃腺、肝脏和胰脏 (1)胃腺:是一种埋于胃粘膜内,开口于胃粘膜表层的管状腺,能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呈酸性 鲤科鱼类(还有隆头科,龙头科等)无胃,也就没有胃腺 (2)肠腺:结构与胃腺相似,是多细胞的管状腺,能分泌肠消化液 (3)肝脏:鱼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多为二叶,呈黄色或黄褐色能分泌胆汁 (4)胰脏:是鱼类最重要的腺体,硬骨鱼类一般看不见,呈弥散状,能分泌胰液二) 呼吸系统主要是鳃,有些种类还有辅助呼吸器官鳃:由鳃弓、鳃间隔、鳃片、鳃耙四部分组成在硬骨鱼类,鳃间隔(两列鳃片之间的结缔组织支持物)趋于退化,所以鳃片游离三)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鱼类和人类或其它哺乳动物血液循环途径不同只有体循环,无肺循环是一封闭式的单循环 (四)鳔:位于消化管的背方,脊柱和肾脏的腹面的囊状物,里面充满气体(CO2、N2、CO2 )等功能: 1)调节比重: 2) 呼吸作用 3)感觉作用 4)发声作用 (五)排泄系统:主要是肾和鳃来完成鳃主要是排泄尿素和氨(包括肾脏和输导管)1. 肾脏:是主要的泌尿器官鱼类的肾脏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分成两个阶段:前肾:胚胎时期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的最前端,由许多按体节排列的前肾小管组成。
中肾:成体的泌尿器官,为块状而结实的腺体,紧贴切于中段体腔的背壁由许多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输导管:成体时,前肾退化,前肾的前肾小管分为两条:输卵管和中肾管 (六)生殖器官 包括: 生殖腺(精巢和卵巢都位于鳔二侧腹下方); 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生殖方式四种:卵生、卵胎生、胎生和单性生殖卵的几种类型:浮性卵、漂浮性卵、沉性卵 、粘性卵 (七)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外围组织,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接受一定的刺激(如眼、内耳),鱼类的感觉器官包括有:视觉感觉器官:如眼味觉感觉器官:鱼类无固定味觉器官,只在口腔、吞、咽、鳃、食道等处有味蕾的分布嗅觉感觉器官:是嗅囊,位于鼻腔中听候觉感觉器官:鱼类只有内耳,无中耳与外耳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前脑(端脑、间脑)、中脑和后脑(小脑、延脑)2.外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与神经节组成包括:3.植物性神经系统:是一类专门管理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扩张收缯等活动的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具有拮抗作用。
第二节 食性 鱼类的食性包括: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其中,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摄食方式决定食物组成一. 鲢、鳙鱼的食性1. 摄食器官:鳃耙很致密,是主要的滤食器官(鲢的鳃耙呈海绵状)2. 摄食方式:都是滤食3. 食物组成:都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但又有差异:鲢:主要是浮游植物,还有浮游动物、有机腐屑,以及细菌综合体鳙:主要是浮游动物,还有浮游植物、细菌综合体、有机腐屑二. 青、草鱼的食性1. 摄食器官的特点:主要利用强壮的咽齿、发达的角质垫压碎食物2. 摄食方式:吞食较大型的水生动、植物3. 食物组成:草鱼:是典型的植物性,如水草、陆草和其他植物青鱼:肉食性,如蚌、螺、蚬、虾、昆虫幼体三.鲮鱼的食性1.摄食器官的特点:除鳃耙外,可利用上下颌的角质缘舐食附生在底物(如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生藻类2. 摄食方式:吞食兼滤食3. 食物组成:与鲢相似,主要吃附生藻类,浮游植物等还有浮游动物,有机腐屑,细菌综合体等 四.鲤、鲫鱼的食性:杂食性 1.摄食特点:鲤的咽齿发达,与角质垫相压磨能把较硬的食物压碎鲫鱼相对较差 2.摄食方式:吞食 3.食物组成:鲤: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可食摇蚊幼虫、水蚯蚓、螺蛳、蚬、幼蚌、淡水壳菜、脉翅幼虫、丝状藻类、植物种子等。
鲫:(与鲤酷似),偏植物性的杂食性,可食有机碎屑,植物种子,丝状藻类,硅藻,水绵,摇蚊幼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 五.团头鲂 食性与草鱼相似,但因口小,摄食强度差,主要吃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草和有机碎屑,淡水海绵等罗非鱼: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 第三节 生长 一. 研究生长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不同鱼为和鱼类不同时期的生长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鱼类的生长特性,提高鱼产量二.鱼为类的一般生长规律 1.鱼类的生长具遗传性: 2.阶段性: 3. 区域性:主要与温度有关 4.季节性:主要与温度和饵料有关 5.雌雄不一一般雌比雄生长速度快 6.与管理水平有关 第四节 生活习性一. 栖息水层中上层:鲢、鳙中下层:草、鲂、鳊底层:鲮、鲤、鲫、青、罗非鱼等二.对温度的适应因为,几种主要养殖鱼类都是温水性鱼类,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大1. 存活温度:四大家鱼为0.5~35℃ 2.适宜温度:20~32℃15℃以上还比较适宜,15℃以下则食欲显著减退,生长缓慢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快。
3.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25~32℃低于15℃食欲显著下降鲮鱼为30~32℃,罗非鱼25~35℃)三.对水质的适应1. 对肥度的适应① 鲢、鳙、鲤、鲫、鲮、罗非鱼等滤食性杂性鱼类宜生活于肥水中 ②青、草、鲂、鳊、鳜、鳗、本地胡子鲶等吞食性鱼类,喜欢生活在较清瘦的水中2.对DO的适应 鲢、鲂、鳊要求较高的DO,鳙、草鱼次之,青鱼再次,罗非鱼、鲤、鲫耐低DO力最强 3.对pH的适应这几种鱼在水中性偏微碱PH7.5—8.5的水中生长最好、PH6.5和PH10.0+生长受抑制第二章 改善水质环境第一节 概述 一.水质因子的作用水质,不单指水的肥度,而是包括许多因素的它包括: 非生物环境:DO、CO2、t pH、溶解盐类等 生物环境: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池塘生物这些水质因子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1.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 2.通过影响池塘的物质循环和鱼类天然饵料生物而间接影响鱼类 第二节 主要水质因子一. 溶氧量(DO) (一)DO的重要性1. 从DO的含量和稳定性看2.从限制鱼类产量的因素看二)溶氧(DO)的平衡 实际DO量 由增氧作用和耗氧作用决定 增氧作用有:光合作用 + 空气溶入 + 随水补给。
其耗氧作用:水呼吸 + 底质耗氧 + 鱼呼吸(三) 溶氧的变化规律 1.周日变化:主要与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有关 日出后,DO不断积累,下午2—4点,DO达最大值从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 DO不断减少,至日出前,DO达最小值2.垂直变化:这是由于光照和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引起的在白天:上层水:光照好,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 下层水:光照差,浮游植物少,光合作用产生的O2 少在夜晚,上下层水溶氧差逐渐减小,黎明时DO垂直分布趋于均一,溶氧差最小3.水平分布:是由于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引起4.季节变化 二. 水温温度是鱼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