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第十二章城市区域经济解析.ppt
37页城 市 经 济 学 张永 主讲 第十三章 城市区域经济 第一节 城市经济区域的内涵与边界 第二节 城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都市圈的生成机理 第一节 城市经济区域的内涵与边界 城市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引力模型与城市经济区范围的确定 一、 城市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征 1、注意几个概念的界定区分 城市群:在主要核心城市周围,集聚了 不同类型、规模的城市,形成于与核心 城市保持较密切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密集地区:基本与城市群一个意思 都市区:以一个大( 中)城市为中心, 将外围与其密切联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较高的县、市共同组成的区域,内含众 多的城镇和大片半城镇化或城乡一体化 地域 都市连绵区:若干都市区连成一片 都市圈:相当于城市经济区的概念 城市经济区域:非农业人口集聚的城市建 成区与其具有内在的、广泛的经济及社会 联系的城乡地区之间,在生产要素的集聚 与扩散中,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生 产、流通等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内 部具有很强经济集聚性的经济综合体 2、城市区域的类型 (1)根据层次 基本区 中等城市区域 大城市区域 (2)根据区域中心城市的多少 单一型城市区域 复合型城市区域 3、城市区域的结构特征 经济中心 经济联系 产业结构 腹地范围 二、城市引力模型与城市经济区 范围的确定 (一)城市引力模型 1.城市经济力——城市对其周围地区的影响 力和作用强度。
表现为城市集聚力 、扩散 力和摩擦力三种形式 空间相互作用正是借助于三种力实现的 亨德森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 城市引力模型:借鉴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用于预测劳动力、信息和商品等要素在 城市间、地区间的流动 一般地,任何一对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将 被表示为人口的乘积同距离的比例P423 引力模型表明,空间相互作用取决于城市 规模与城市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力模型的不断修正 2.界定经济区域 (1)城-区经济场效应理论 (2)数学模型 (1)城-区经济场效应理论 城市与区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空间经济场 外部效应可以被理解为由某种行为引发的场效应 城市场效应指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对其所处区域 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城-区经济场效应有3个因素很重要:创新的原生 地(中心城市)的规模;城市网络体系的健全程 度;空间扩散的障碍大小 城市场效应或场力影响所及的范围可称为城市的 影响范围,而这个范围其实就是城市市场范围 经验研究表明,城市经济区与距离有关 (2)数学模型 艾萨德法 赖利-康弗斯分界点公式 城市影响力模型 城市影响力模型 ——饶会林(1999) 式中:Rik是城市i在k点的影响力;Pi是 城市i的社会经济综合能量,可用GDP来 代表;dik是城市i与k点之间的标准距离 ,不是实际距离。
(1) 城市影响力模型 ——饶会林(1999) 式中:V为标准速度,V1为交通工具的实 际运行速度,d1为两地间的实际距离,d 为标准距离 (2) 城市影响力模型 ——饶会林(1999) 为了划定城市经济区域的范围,需要确定城市影 响力的标准阈值——城市影响范围边缘影响力最 低值Rk城市i的标准经济区域范围的半径dik可 由式1导出 ,根据dik值即可圈定城市区域范围 (3) (二)城市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城市GDP城市GDP城市GDP 北京2697.94秦皇岛180.94承德60.96 天津1649.94邯郸183.03沧州61.10 石家庄462.82武安73.68泊头31.59 辛集76.11邢台61.85任丘76.57 藁城88.39南宫25.24黄骅51.10 晋州55.56沙河40.35河间65.09 新乐48.56保定146.33廊坊82.11 鹿泉73.58涿州61.37霸州65.33 唐山326.83定州66.17三河77.00 遵化98.95安国31.71衡水322.8 丰南102.51高碑店51.31冀州34.08 迁安100.14张家口129.60深州40.96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 表1 2001年京津冀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不含市辖县) 单位:亿元 (二)城市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运用2001年京津 冀经济区各城市 的GDP数据,运 用式3计算出各城 市标准城市区域 范围(计算中所 用Rk为1000万, 这是由长三角的 情况推断出来的 ),从左图可以 看出,京津冀各 城市区域之间互 相重叠、交叉在 一起,这是各城 市之间相互交叉 辐射或吸收的结 果。
京津冀标准城市区域示意图 (二)城市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关于京津冀经济区的几点认识: 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各有自己的比 较优势 京津冀的基础设施有必要进一步改善, 以加强各城市间的联系 京津冀分享同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三方 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建设这个生态 系统 第二节 城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区域的形成机制 1、产业集聚效应的驱动 2、产业扩散效应的驱动 3、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 4、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 5、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 6、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驱动 1、产业集聚效应的驱动 在工业化初期、中期,一些铁矿、煤炭、 石油等资源蕴藏丰富的区域依托当地丰富 的资源,在集聚作用下 ,形成城镇密集区 德国鲁尔区城市区域、我国辽中南城市区 域、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 2、产业扩散效应的驱动 主动扩散韩国的首尔城市区、长三角城 市区 被动扩散美国五大湖城市区、欧洲西部 城市区 3、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 两种网络:区域网络化组织包括由交通运 输、通信电力等物质性线路组成的物质性 网络和有市场中各种要素资源流动形成的 非物质网络两种。
两种作用形式:港口城市;相邻城镇 4、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 大量企业共同的区位指向直接影响城镇的 兴起和发展,并会进一步影响城镇之间的 相互联系程度和城市化区域的发展 5、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 引导性行为 强化性行为 6、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驱动 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第二节 城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竞争与合作 (二)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与建设 (一)城市竞争与合作 城市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成为利 益主体城市竞争成为必然趋势 城市合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 全国逐渐接近统一市场,城市之间也逐渐 形成有分工合作的竞合关系不仅是一定 地域或国家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还应广 泛开展国际间城市的合作 (二)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1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区域化发展的 新要求.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区域内部城市间“协同 共赢”理念的不断加强、协调组织机制的不断完 善和城市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建立.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基础设施衔接配套,要 素资源共享,产业分工合作,最终将形成所在 区域在更大范围竞争中的整体实力. 区域内城市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必然会对它 们之间的郊区、农村溢出物质和能量,从而为 这些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 长. (二)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2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财政税收制度的 制约。
城市发展动力的同质性 城市管理者非理性的政绩意识 (二)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3 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要改革GDP体制和财税体制 要建立城市区域共同市场 要建构城市间的利益协调机构 我国有着较为完善的垂直管理体系,可以在借鉴 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建立多层 次的经济区域公共管理战略联盟,诸如区域开发 联盟(区域联合开发和约、授权或共同开发协定 )、城际公共物品生产与运营联盟、多重事业联 盟以及协会形式的多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多部门的 合作联盟,这些跨城市的合作组织或联盟的建立 ,将为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衔接布局 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整体性规划并进行区 域内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的协调 (三)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与建设 城市区域应是经济利益聚合体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其活力 在于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机制来进行区 域整合 Citistates 模式 Citistates一词由美国学者佩尔斯和约翰逊在1993年首次提出 ,国内译为“以现代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它是对城 市区域的全新理解和诠释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 全球化的到来,国家权力在逐渐削弱和旁落,城市的经济权 力和自理权力在逐渐增长,Citistates 作为城市区域中经济与 政治高度自治的统一体,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将更加重要。
在我国,香港就是一个典型的Citistates , 这样的共同体在管理范围上要求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高度 统一,在管理权限上实现自身的高度自制,在管理形态上体 现区域共同的身份和功能从长远来看,进行行政区划合并 ,建立中国的Citistates 将是我国城市区域化的主要趋势 第三节 都市圈的生成机理 一、都市圈的概念与特征 都市圈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是一个或几 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与外围的功能 递减的众多大中小城市共同构成的多层次 空间结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都市圈的概念与特征 都市圈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 都市圈一般可分为单中心都市圈和多中心都市圈 都市圈内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和次一级的中心城 镇也应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都市圈内具有相对发达并高度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网络 都市圈是一个以经济联系、社会联系以及生态联 系为核心的一体化区域 二、都市圈的性质与功能 高集聚性 高能级性 开放性 自组织性 三、都市圈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1、都市圈形成过程的阶段性 城市孤立发展阶段 单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 多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 大都市圈发展并成熟阶段 2、都市圈形成与演进的动力:来源于对集聚经 济效益的最求 3、都市圈的形成与演进机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是都市圈生成与发展的根本动 力 区域协调是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前提与保障 城市间相互作用是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运行条件 技术进步是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知识依赖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物质基础 正确的空间规划是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制度保证 四、都市圈内的结构、分工与资源整合 都市圈内城市职能分工 都市圈的合理圈域结构 都市圈还要形成产业的地域分工体系 例:日本东京都市圈职能分工P453 。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