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学习课程002入则孝之一.doc
15页第一部分 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入则孝,除了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那些社会规范?《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入则孝之一:《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我们都举起手,写一写“孝”字,我们马上就知道“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什么意思?就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你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另外让我们再写一个字,教育的“教”。
我们马上可以看到—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什么意思?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的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在坐有几位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名字?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的聆听,父母在责怪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现在的家长打孩子的一般不多,古人那可是棒子底下出孝子的,不打不成材啊!这都是中国古话啊!古人的父母责,不仅是说你两句啊!还要揍你一顿啊!也要顺从的接受意思很清楚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
《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 扪men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而孝顺孝顺,首先要顺从父母才能够做到孝,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在这讲台上讲,我首先必须声明一点《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也没做到,必须讲真话我确实没做到所以我在讲的时候提倡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诸位?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是反思的过程而是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读一段《弟子规》,你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父母叫你的时候,我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说,打打弹子,现在孩子不一样啊?现在孩子打电脑游戏,很忙,而且现在孩子的装备都很高级啊!打电脑游戏的时候还往往戴个耳机呀!孩子们都有个耳机呀!父母叫更不理你了,我听都听不到,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哎呦,你烦不烦啊?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大家去看父母命,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儿,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吃回来了,到回来,这根冰棍的棍在我这儿了,说,唉,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考虑,因为可以挖点吃一点,我跑的很快。
妈妈说,孩子啊!或者说你去买点糖果,那我很高兴,眯两颗在口袋,我跑的快但是如果妈妈告诉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我们就做不到父母命、行勿懒我们挑挑拣拣,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们的事,你爸妈管这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你管我这么多?我从小经常这么做,跟我父亲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和父母顶牛,当,当当的顶,到你今天我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量都没有了像父母责、那当然古人比较严重,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那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还了得?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今天你试试看?今天的孩子你敢打?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把它叫做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要说是最简单的,要说是最基本的,要说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但是最起码我个人,我今天腆站在这个讲台上,我自己,就不敢说自己做到那么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啊?---恩重如山—普天下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的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钱文忠教授说,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每一声呼唤我们都知道里面是有深情的!我给大家举一个最极端父母呼的例子;一个故事父母的呼唤,尤其是母亲呼唤儿子,诸位,有的时候是不必出声音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这么感人的记载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他进山去打柴他到山里去了,家里妈妈在,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来拜访曾子,他妈妈老人家了,过去的妇女不会在外面走动的,也不见得有很大的学问,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妈妈一下子不知所措,因为她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客人,曾子的妈妈你知道怎么办吗?大家知道吗?咬自己的手指,噬shi指,他妈妈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曾子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所以曾子就赶紧就背着这打好的这点柴急匆匆的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刚有客人忽然来到,我没有办法,我不会说话,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的不好,大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
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谁也别跟我争论?是真是假?我就相信它是真的这个故事啊!在《曾子》当中,在东汉《论衡》当中,在东晋的《搜神记》当中,在六朝的《孝子传》当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相通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我们现在都很忙,那么我们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和父母的需要,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广州日报》在母亲节进行了一次采访,随机的采访,到路上采访一些母亲,采访了一些孩子,在路上采访,他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你们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这是母亲节这些儿女都说,基本都这样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错了没有?没错,我认为是对的,为什么子女不应该多挣钱孝敬父母啊?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是不是想到了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当然都是分开的啊!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大家知道,当母亲面对这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呢?没有一位母亲提到过钱字,报道都在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一篇报道!所以最近网络上有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大家知道这个吗?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
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诸位去看看,为什么?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一方面我们在想,怎么好好对父母?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首先是不是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我们往往把孝的第一步给忽略了!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努力去做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很多都听说过“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是公元184年生人,公元268年去世,琅琊临沂人,西晋的大臣,这个人很有意思,曾经隐居过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不出山,后来从温县的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做了很大的官,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好多人听说过,但是细节不知道,它的细节特别有意思 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姓朱,叫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近谗言,挑拨这个儿子不好,这个儿子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这么一个情况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喜欢鲤鱼,王祥都拼命的满足,虽然这个继母对他不慈爱。
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这没有办法抓鱼,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那么我们历史记载是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大家看;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心愿,也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我们现在很多观念认为孝是相互的,我们现在经常讲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啊?爸爸妈妈如果出于某种主观原因或者出于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了?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当中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母亲,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父母想吃的时令的小菜,我们有没有人在经常在做啊?今天不用我们光身子趴到冰上去吧!菜市场也有啊,冬天也有啊!我自己就几乎没做过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难,但是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答应一下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父母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成一下父母,哪怕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教育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有一点,我们现在特别要注意,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最近几年特别流行一种做法“物质奖励”,怎么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家里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孩子还想起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你想到为他人服务了这个做法美其名曰叫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我现在反思下来,我觉得是有巨大的副作用为什么?因为他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片文章,我看了以后深有感触我也不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他有一天星期天到公元去玩,在草地上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的很开心而年轻的母亲就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个时候这个妈妈怎么办大家知道吗?老套,我们见多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一下,孩子的眼睛就顶住妈妈这手上巧克力,慢慢的站了起来然后他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啊!想不想吃巧克力啊?那么孩子说;想,妈妈就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