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doc
42页中国古代史(隋至清)思考题隋名词解释P104大索貌阅:公元585年,隋文帝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检查户口,“大索貌阅”,即进行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P104输籍定样: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推行“输籍定样”,排定民户等级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赋不合理现象杨广:公元600年,杨广被立为皇太子604年即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利用统一的国家和财富,营建东都洛阳,以洛阳为中心开通南北大运河,反映了杨广办事干练的行政作风其政治目标: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安边拓境杨广好大喜功,外出巡游,大兴土木,造成力役负担,国库匮乏,民众贫困618年,宇文化及杀死杨广,隋朝灭亡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凿了沟通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简述或列举一、隋朝朝廷的政治改革措施:中央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官员选拔与任免:以才授官律令制度:《开皇律》是隋文帝开皇年间颁布的律令,共12卷,五百条,稳定社会秩序并成为后代法典的基础军事制度:府兵制二、隋朝的经济整顿与改革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整顿赋役及户籍 租调力役制度 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铸新五铢钱 统一度量衡建立财政转运及社会救济体系①设立转般仓 ②设立义仓 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便于南北经济交流论述或材料一、隋朝是如何巩固与发展的: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文治) (1)恢复汉族正统自己恢复汉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汉魏以来的官制2)恢复皇室传统礼仪作五礼,定火德,行新乐3)扶持佛教与道教4)注意任用儒家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政治上: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改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实行以才授官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制定《开皇律》,实行府兵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 (1)继续推行均田制继续推行均田制 (2)整顿赋役及户籍 ①租调力役制度 ②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 (3)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铸新五铢钱 统一度量衡 (4)建立财政转运及社会救济体系 设立转般仓 设立义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便于南北经济交流这些经济措施加强了隋朝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南北的经济交流加强,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唐朝一、名词解释:唐高祖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618—626),唐代开国的君主世代显贵,受北周唐国公爵号后受隋炀帝弘化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运筹帷幄,起兵太原,定鼎关中,于公元618年创建大唐,又翦灭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玄武门之变后退位,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高祖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间626年-649年),大唐第二位皇帝,其总结隋朝灭亡教训,为政谨慎,开怀纳谏,重视民生,使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采取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执政期间国家安定统一,经济发展,海内升平,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成为后世皇帝的楷模玄武门之变624年唐朝平定江南后,李渊三子内部谋夺储位的斗争激烈李建成为皇太子,秦王李世民战功显耀,李建成怕其居功夺位,于626年借突厥进犯之事,欲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机泄露,李世民抢先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杀死李建成及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其后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为帝租庸调 P77619年唐代制定租庸调法,在两税法实行之前,租庸调一直是唐代赋役征派的主要内容其制:丁男每年纳租粟2石,或稻3斛调视乡土所产,纳娟絁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亦可折纳钱、米以及其他可以久贮之物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役者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叫庸以身丁为本是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其内容承袭了北魏以来对赋役制的改进,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但是由于均田制的不稳定,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到了唐后期租庸制就完全瓦解,被两税法取代贞观之治P16贞观之治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期间的唐朝,由于李世民为政谨慎,励精图治,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发展经济、劝课农桑,实行开明的政策,因此贞观时期政局一度清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大,边境安宁,为唐朝后期繁荣奠定政治经济基础,史称“贞观之治”,被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
永徽之政 P17“永徽之政”指的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649年李治继位改元永徽,永徽年间(649-655年)以太宗遗诏的形式宣布停止征伐高丽的战争和一切土木工程,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各项经济政治制度,故全国人口在继续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边界安宁,总体上看,永徽之政是贞观之治的继续,史称永徽之政有贞观之遗风武则天武则天(624-705)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出生商人之家,先是为太宗的才人,后为高宗皇后,作为皇后期间摄政培养自己势力,高宗死后,以皇太后身份亲政,采取恐怖统治巩固自己地位,于690年登基为皇,建立大周朝,改元天授虽然任用酷吏铲除异己,但在政治上也能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破用人才,武周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继续增长8、 武周革命 P18649年唐太宗死,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于655年为高宗的皇后由于唐高宗体弱多病,武则天当上皇后逐渐掌握大权,打压李氏宗族,武后代为裁决奏章683年高宗病死,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另立李旦为皇帝,旋即废黜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开天盛世 P20开天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包括开元与天宝两个年间。
713年李隆基登基为皇改元为开元,玄宗采取措施巩固统治,由此,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741年以后改元天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因此“开元之治”常与天宝年间的状况合称为”开天盛世”安史之乱 P22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后期荒于朝政,边镇节度使势力过大,土地兼并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755年安禄山起兵,次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公开建立割据政权唐玄宗缢死杨贵妃,事变平息后李亨称帝,玄宗被迫退位762年唐军在回纥兵协助下收复洛阳次年史朝义自缢生亡,党羽降唐,从755年至763年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 P24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政大权,形成藩镇林立局面众多藩镇的存在是为改变唐“内轻外重”的军事态势,但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藩镇之间互相争战,其中“河朔三镇”势力最为强大,便出现了藩镇与中央、藩镇与藩镇之间的矛盾,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朋党之争P28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党争的代表人物是牛僧儒和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党争主要涉及以何种方式选官的问题和对待藩镇的态度问题反复斗争中,848年李德裕去世,牛李党争结束。
朝廷官员的党派斗争实际是宦官派别斗争的附属12、 坊市制度 P 95坊市制度是指唐时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指居住区,“市”指商业区唐制,凡有市之地皆置市令,有人专门管理,其坊市制度非常严格坊市制度的实行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到唐后期,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大城市出现夜市,农村草市墟市增多13、 柜坊 P96柜坊是由邸店中分离出来的经营信贷业的机构,在公元713年已出现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的长安大商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远方商客的贸易活动,有利于商贸的开展,这是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14、飞钱 便换 P96飞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汇兑制度,出现于唐宪宗时期商贾至京师,把钱币纳于诸道进奏院或诸军、诸使、富家,轻装驰驱四方,凭券或牒在指定地点取兑,因此又称便换飞钱的出现,克服了铸币不便大量携带之弊,有利于商旅通行不久便被禁止,但后又允许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经营飞钱飞钱信誉已丧失,其深层原因之一,显然是封建国家的控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生了矛盾15、两税法 P80780年,在宰相杨炎主持下新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出台其主要内容包括统一税目、依据财产及土地占有状况划分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夏征钱或折纳绢帛、秋征收谷物)、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不仅加强中央经济实力,其立法原则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16、敦煌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及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吐鲁番文书内容广泛,包括官府文书、私人文书、古代典籍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吐鲁番文书也遭到英国、德国、俄国人等劫掠吐鲁番文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列举与简答:1、唐代的主要经济成就;1、农业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唐玄宗天宝年间,实际耕地面积达到800至850万顷之间 平均亩产1石人均粮食达300多千克)2、手工业发展:纺织业——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丝织业;麻织品主要生产在南方; 毛、棉织品3、商业及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坊市制度及其打破 柜坊和飞钱 长安、洛阳与“扬一益二”唐代的主要经济成就;P88 1、农业恢复与发展生产工具改进和推广:短辕、曲辕犁的应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作技术的改进:北方实行两年三熟的轮作复种制,江南实行稻麦轮作和水稻一年两收复种制兴修水利,粮仓充足,物价降低,户数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 2、手工业一些主要部门技术水平、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①纺织业:产量大,品种多,质量高,染色技术高。
②陶瓷业:唐朝制瓷业从制陶业中分离出来,分为青瓷、白瓷,名窑众多,出现了杰出代表唐三彩③矿冶业:在政府优先经营的情况下,允许私人经营采矿④铸币业与造船业都有所发展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坊市制度被打破;出现柜坊和飞钱;长安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洛阳交通便利,商业活动繁荣,还出现“扬一益二”4、交通发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可通往全国;水路方面,大运河沟通南北水道;还有泉州、广州、明州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政府陆驿、水驿的设置及私人邸店业很普遍5、茶叶贸易兴起:茶树栽培、管理、制作都有长足进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唐代的著名诗人;“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维:《少年行》《使至塞上》 李白:《蜀道难》《早发白帝城》 杜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李商隐:《无题》杜牧:《江南春》《泊秦淮》三,论述题与材料题:1、唐代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及其演变; P45 P49 P51 唐代的政治制度使君主集权体制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