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22页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
这个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B. 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C.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D.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B. 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C. 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B. 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C. 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D. 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答案】1. C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C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2题详解】试题分析:D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3题详解】试题分析:D推断无据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6. 请结合第三、四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4. D 5. C 6. 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错,原文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故选D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C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C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可概括出课程方面的措施;由材料三“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材料四“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可概括出师资方面的措施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