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doc
17页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一下书桌 指导;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人的一生中,存在学习的关键期,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努力学习,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有人统计1960年前的1234位科学家、创造家做出的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创造的年龄,说明科学家成名的最正确时区是25~45岁其中化学家是26~30岁,数学家是30~34岁,外科医生是30~39岁,天文学家和生理学家是35~39岁世界上和重大创造的60%,是在40岁前做出的 最正确期是人们获得一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关键时期这种技能不能获得,以后要掌握它被认为是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的。
例如,有研究提出,1~3岁是儿童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这时期能够学会任何语言的任何发音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开展的关键年龄;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学习钢琴最好在5岁左右;学习提琴,最好从3岁开始;学习游泳,应该从11岁开始;而学习外语那么要在10岁以前 利用这一原理,根据特定内容,在关键期抓紧进展学习的方法就是最正确学习法 当然,人的行为学习与动物完全信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学习仍能获得但这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所以关键期学习是很重要的 有研究,不仅人的一生有存在学习最正确期,而且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能力等)也存在最正确时区如果在最正确时区学习新知识,攻克重点、难点,或从事知识的、比拟、联系等信息加工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确定和把握自己的最正确学习时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确定自己最正确学习时区的简单方法是自我检验和在实践中摸索例如: 将一天中学习的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划分成区,再先一段适当的学习内容(如外语单词、汉字、数学公式等)在某一时区内背诵,记录背出这些内容所花的时间。
第二步是过24小时后复查(在这24小时中,不要去想这些内容),看看还能回忆出自己记忆了多少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将每一个划分区测定的成绩比照一下,比拟其成绩的优劣记忆比值最大的时区即为最正确时区,在这个最正确时区进展学习效果最正确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到达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开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构造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局部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答复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开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 要想学习好,根底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根底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学好课本根底知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里应当明确两个问题;一、科学总是开展着的知识体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思考的根底上敢于疑心,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屡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也许我们的疑心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味死记硬背,即便把课本背熟了,也难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认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展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
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同学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开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学习的详细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也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一些共同的原那么,它们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自觉性要求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我们应当明确,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来完成。
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那些学业不佳的同学应首先检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自觉地去做,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主动性要求中学生的学习有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这一点,不懂的问题宁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 独立性要求中学生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当别的同学总愿让老师反复讲解时,他们却更愿意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努力获取知识正是他们这种学习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的出类拔萃我们认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正确的学习效果 直接从书中获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即使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也不能纯粹依靠老师的讲解来学习。
一个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学的更主动,更轻松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教科书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开展造成严重阻碍,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在学业上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快速阅读技能 中学阶段课业负担比拟重,如果没有掌握快速书写的技能,这种负担会更加沉重比方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记录笔记,课后完成作业用时过多,考试因书写太慢而答不完试卷等,这些现象都与书写技能有关可以说书写技能是我们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所处的状态将决定我们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那些书写速度慢的同学对此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快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快速书写的同时还要保证字迹的清楚与标准 做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
中学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教材进展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理清知识构造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