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doc
27页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要说明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就应该解释消费与生产消费是由消费者(居民户)所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者(厂商)所进行的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下一章生产理论正是要分别说明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从而进一步阐明需求与供给 本章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又称居民户,指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家庭居民户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相应收入,并把这种收入用于消费他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消费者实现最大幸福的行为就涉及到效用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一、欲望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中国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这个意思欲望的无限性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奋斗前进的 人的欲望尽管是无限的,但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不同的欲望层次。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2 / 27马斯洛(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最基本欲望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生活安全感的需要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一种人作为社会的人的需要,主要指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以及与别人建立友情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别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成长、发展、利用自己潜在能力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完善自己的追求,以及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欲望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在这样的假设之下,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大小了这样,研究消费者行为也就是要研究效用问题效用的概念就十分重要了二、效用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可以有很大的效用,而对不吸烟者来说,则可能毫无效用,甚至有负效用因此,效用本身既没有客观标准,又没有伦理学含义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效用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这里我们要注意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区别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例如,上面提到的香烟,无论对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它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效用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感受的主观性当然,效用要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强调的是效用的主观性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就更偏重于心理分析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幸福最大化,在假定欲望为既定的前提下,也就是要研究效用最大化问题。
那么,如何来研究效用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的由此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例如,可以说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等等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例如,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听一张 N多芬的音乐唱片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6个效用单位,这样,消费者消费这两种物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就是11个效用单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可以说,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首先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的说明:(见黑板)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表述如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 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我们在消费同一种物品,例如连续吃巧克力时,都会有这种感觉 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每一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有若干这种物品时,把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大,把第二单位用于次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小了以此顺序用下去,用途越来越不重要,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自于“内省”例如,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住,请他伸出臂膀,然后向他手上加重物,开始他会感到重物的增加;但当重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尽管所加重物相同,他的感觉是增加的(即边际的)重物越来越小韦伯一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也证明了声音,光线和其他感觉都存在这种递减现象边际效用递减与这些现象类似 三、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我们假设: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1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说,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消费者均衡正是要说明在这些假设条件之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 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假设消费者的收人为M,消费者购买并消费X与Y两种物品,X与Y的价格为Px与Py,所购买的X与Y为Qx与Qy,X与Y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为MUx与MUy,每1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MUm这样,可以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写为:PxQx + PyQy = M (1) MUm = (2)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
(2)式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2.消费者均衡举例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尤其是第二个条件见黑板) 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 上述例子只是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但并不是一种证明这里我们就要从理论上证明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正确性 消费者之所以要按这一原则来进行购买,是因为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多购X物品就要少购买Y物品随着X物品数量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随着y物品数量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递增为了使所购买的X与y物品的组合能带来最大的总效用,消费者就要调整他所购买的X物品与Y物品的数量当他购买的最后1单位X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购买的最后1单位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数学证明从略)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获得效用,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按他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来决定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但是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随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不以某一消费者的愿望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