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样本.doc
63页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1 总则1.0.6 公路隧道按跨度可分为4类, 见表1.0.6表1.0.6公路隧道按跨度分类序 次按跨度分类开挖宽度B(m)1小跨度隧道B<92中跨度隧道9≤B<143大跨度隧道14≤B<184超大跨度隧道B≥18条文说明: 6 开挖6.2 开挖方法6.2.1 开挖方法主要有全断面法、 台阶法, 以及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 中隔壁法、 双侧壁导坑法及中导洞法等其它施工方法,应根据隧道长度、 断面大小、 结构形式、 工期要求、 机械设备、 地质条件等, 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案, 并应具有较大适应性变换开挖方法时, 应有过渡措施条文说明: 附录C所列开挖方法是当前国内外公路隧道工程普遍采用的方法, 但在实施步骤上, 每座隧道可根据围岩条件、 隧道长度、 断面结构、 支护衬砌、 工期要求、 机械设备等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本节施工方法中未包括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方法,双连拱隧道的开挖和支护要求参见8.2节内容6.2.2 全断面法可用于Ⅰ~Ⅲ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 Ⅳ级围岩中跨度隧道和Ⅲ级围岩大跨度隧道在采用了有效的预加固措施后, 也可采用全断面法开挖。
对于邻近有建筑物需要控制爆破震动速度的隧道用全断面开挖时, 能够选择导洞超前再全断面扩挖的方法施工, 但应控制导洞超前距离条文说明: 全断面开挖的特点是:开挖断面与作业净空大,干扰小, 有条件充分使用机械, 减少人力, 但每掘进一次, 石渣数量较多,钻爆和出渣又必须顺序作业, 因此需配有钻孔台车和配套的高效率装渣机械才能提高掘进速度, 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隧道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看, 为改进施工作业条件,利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髙掘进效率, 都尽可能选择全断面开挖; 即使对某些软弱破碎围岩在采用适当的预加固措施后, 也依然选择全断面开挖对于3车道隧道及3车道以上的大断面隧道, 为了防止围岩失稳, 应经方案论证, 在有技术安全保证的情况下采用全断面开挖; 如重庆的方斗山隧道出口段的Ⅱ级围岩中紧急停车带就是大型凿岩机全断面开挖的成功范例导洞超前+全断面扩挖的施工方法当前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中国水电、 铁路和公路等行业也有应用采用导洞超前+全断面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 1) 超前导洞的存在可大大减小爆破对围岩的扰动, 减少单位掘进长度的用药量,提高光面爆破的效果,减少超欠挖, ( 2) 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 减少出渣二次搬运。
3) 在有多种围岩级别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 无需频繁变换施工机械和作业平台等, 设备利用率高 4) 超前导洞起到超前地质预报作用, 便于采取应急措施, 处理不良地质问题, 防患于未然地下工作面地下水较丰富时, 用下导洞超前可降低地下水水位, 对于大断面隧道尤为适用6.2.3 台阶法可用于Ⅲ~Ⅳ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 Ⅴ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在采用了有效的预加固措施后亦可采用台阶法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台阶高度宜为2.5m, 装渣机械应紧跟开挖面, 减少扒渣距离2控制上台阶钢架下沉和变形, 可采用扩大拱脚和加强锁脚锚杆, 加设临时仰拱等措施3当岩体不稳定时, 应缩短进尺, 先施工边墙支护, 后开挖中间土体, 左右错开或拉中槽后再挖边帮, 并及时施工仰拱4应解决好上、 下部施工干扰问题, 下部应减少对上部围岩、 支护的干扰和破坏条文说明: 台阶法按上台阶超前长度分为长台阶法(台长50m以上)、 短台阶法(台长5~ 50m)和微台阶法(3~5m)三种采用长台阶法时, 上下部可配属同类较大型机械平行作业, 当机械不足时也可交替作业, 当遇短隧道时, 可将上部断面全部挖通后, 再挖下半断面。
该法施工干扰较少, 可进行单工序作业短台阶或微台阶两种方法可缩短仰拱封闭时间, 改进初期支护受力条件, 但施工干扰较大, 当遇软弱围岩时需慎重考虑, 必要时应采用辅助开挖措施稳定开挖面, 以保证施 工安全6.2.4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可用于Ⅳ~Ⅴ级围岩或一般土质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6.2.5 中壁法( CD法) 或交叉中壁法( CRD法) 适用于围岩较差、 跨度大、 浅埋、 地表沉降需要控制的场合6.2.6 双侧壁导坑法适用于浅埋大跨度隧道及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而围岩条件很差的情况条文说明( 6.2.4、 6.2.5、 6.2.6) : 其它开挖方法主要是指分部开挖方法与微台法相比,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的主要优点是, 其台阶能够加长, 一般可取1倍洞跨; 比较侧壁导坑法, 其机械化程度较高, 施工速度可加快; 核心土及下部开挖在拱部初期支护保护下迸行, 施工安全性好中隔壁法( CD法) 或交叉中隔壁法( CRD法) 及双侧壁导坑法适用于地质差、 断面大、 地表下沉有严格要求的情况据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 与台阶法开挖相比, 侧壁导坑法特别是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量较小, 因此特别适用于扁坦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
中隔壁的拆除, 一定要等围岩变形稳定后才能进行, 这是考虑到如果过早拆除中隔壁,该处围岩会加速变形, 最终导致失稳、 坍塌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量测数据分析慎重确定, 拆除后应立即施作二次衬砌VI级围岩自稳性差, 易坍塌, 必须采用适当预加固措施, 经处治后, 才能保证结构和施工的安全当前国内外围岩预加固技术发展较快, 除了围岩超前预注浆、 超前大管棚、 小导管注浆等常见的措施外, 还有如水平高压旋喷桩、 水平搅拌桩、 采用专用的链式切削机或多轴钻机开凿拱形槽进行预衬砌等施工时, 应根据围岩性质和工程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预加固方法6.3 超欠挖控制6.3.1 当岩层完整、 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稳定和强度时, 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 每lm2内不宜大于0.lm2) 欠挖.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0mm条文说明: 开挖应按设计要求作业, 原则上不应欠挖但在完整的硬岩及中硬岩层中开挖时, 由于岩面硬度较大, 往往造成个别部位欠挖, 如采取补炮, 则势必造成较大的超挖, 浪费工料, 且二次扰动围岩故本条文规定了不影响衬砌设计要求和质量的欠挖限值但拱墙脚以上lm内衬砌断面不得减薄, 因此, 本条文规定”严禁欠挖”。
6.3.2 应采取光面爆破、 提高钻眼精度、 控制药量等措施, 并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条文说明: 统计分析表明( 说明图6. 3. 2) :在影响隧道超欠挖的诸因素中, 钻孔精度和爆破技术对超欠挖影响最大, 分别为44.22%和20. 3% ; 因此, 提高钻孔精度和作业人员的钻孔水平对减少超欠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3.3 开挖后采用断而仪或激光投影仪直接测定开挖面面积.并绘制断面图条文说明: 测定超挖量的方法可参考说明表6. 3. 3采用有条件时, 应尽可能采用较为先进的方法测定超挖量6.3.4 隧道的开挖轮廊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变形量, 设计无要求时, 可先按表6. 3.4选用,并根据监控量测信息进行调整条文说明: 隧道周边围岩变形量不但随围岩类别、 水文地质和隧道宽度不同而异,而且与施工方法、 初期支护、 辅助施工措施等密切相关, 因此施工中应根据本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下一段同类围岩的预留变形, 以防止实际变形量超过预留量时影响二次衬砌厚度或造成侵入限界, 同时也避免因预留变形过大而造成二次忖砌厚度过大或增加回填量等现象对有明显流变和膨胀性的岩体以及软弱围岩中的浅埋大跨隧道.预留变形量应根据量测信息反馈计算分析选定。
6.3.5 当采用钢架支撑时, 如围岩变形较大, 支撑可能沉落或局部支撑难以拆除时, 应适当加大开挖断面, 预留支撑沉落量, 保证衬砌设计厚度预留支撑沉落量应根据围岩性质和围岩压力, 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量测结果进行调整条文说明: 预留支撑沉落量, 按土质分松、 软石质和中硬岩三种, 土质宜取100~300mm; 软石质宜取50~200mm; 硬岩取0~100mm这三组数据仅供施工初期参考, 实际沉落量的大小, 不在于土、 石的界限, 而在围岩的压力大小, 因此, 应在施工中观测调整, 使其符合实际, 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量7支护与衬砌7.1 一般规定7.1.3隧道支护与衬砌施工宜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 分析施工中各种信息, 及时调整支护措施和支护参数, 确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I~IV级围岩的二次衬砌应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 参考值: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5mm/d) 后尽早施工条文说明: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不同围岩地质条件自身稳定和承载能力不同, 隧道开挖方式、 支护手段和支护时间与围岩稳定密切相关,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为了掌捤施工中围岩稳定与支护受力情况, 应经过对围岩与支护的观察和施工量测, 把握围岩动态及支护结构受力状态、 掌握施工中各种信息, 及吋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 修改支护参数、 以达到确保施工安全、 节约工程造价的目的。
调整支护参数、 改变施工方法, 须设计、 监控、 监理、 施工叫方, 根据观场监控观测信息及分析结果, 及时共同讨论处理方式8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8.1小净距隧道8.1.1小净距隧道施工单项技术方案应严格贯彻设计意图, 并包括以下内容: 1先行洞和后行洞开挖方法 2先行洞和后行洞爆破设计和爆破振动控制3先行洞和后行洞开挖错开距离4先行洞衬砌与后行洞开挖错开距离5中岩墙保护方法6非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中的其它内容条文说明: 在选择小净距隧道的开挖方法吋, 特别是对IV、 V级土质或软弱围岩、 或者超 小净距隧道, 要重点考虑减小中岩柱( 墙) 的塑性区, 减小对中岩柱( 墙) 的扰动,缩短中岩柱( 墙) 处于不利状态的时间, 及时甚至提前加间中岩柱( 墙) 应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小净距隧道断面形式、 尺寸、 埋深、 施工机械设备、 工效、 工序转换和工序配合等因素, 选取适宜的开挖跨度、 开挖顺序和开挖次数,使中岩柱( 墙) 变形较小, 而且支护能够及时施作, 及时封闭成环, 有效控制中岩柱( 墙) 的变形总之应遵循 ”少扰动、 快加固、 勤量测、 早封闭”的原则, 将中岩柱( 墙) 的稳定与加同作为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重点。
研究表明, 当每段起爆时间间隔大于100ms时.各段爆破产生的地虚波无明显叠加8.1.2小净距隧道施工应重点控制爆破震动对中岩墙的危害相邻爆破分段起爆间隔时间宜不小于100ms8.1.3开挖和爆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同围岩条件、 不同净距的小净距隧道应按设计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 V级围岩 应以机械开挖为主, 辅以微量的弱爆破, 中小跨度隧道可参考表8.1.3-1表8.1.3-1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法围岩级别中岩墙厚度( m) (0.25~0.375) ~0-375)i(0.375~0.5)b(0.375~0.5)b(0.75~1.0)bⅡ、 Ⅲ先行洞全断面法后行洞合阶法 | 台阶法全断面法 | 全断面法Ⅳ先行洞台阶法后行洞侧壁导坑法侧壁汙坑法侧壁#坑法台阶法Ⅴ先行洞单侧壁导坑法后行洞单侧壁导坑法注:b为单洞隧道的开挖宽度2 对Ⅲ、 Ⅳ、 Ⅴ级围岩小净距隧道双洞间相互影响程度划分和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可参考表8.1.3-2和表8.1.3-3表8.1.3-2小净距隧道双洞间相互影响程度划分围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