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doc
15页09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前复习资料111总论 名词解释: 1.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得一门应用科学它是以传统的中药鉴别 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 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状态存在或人工制造的,可供作为中医药用的 植物、动物、矿物和加工品的种类以及蕴藏量的总和 3. 道地药材: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和加工,形 成了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质量稳定、临床常用的著名药材,这些药 材在中药经营行业中被称为“道地药材” 著作: 1.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 (三卷) 成书于东汉末年,载中药材 365 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法提出了中药质量鉴定的科 学问题 2. 公元 502~536 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 (七卷) ,该书收载中药材 730 种, 并将药材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7 类,堪称药材依自然属性分类 的先导性著作。
3. 公元 659 年,唐•李勣、苏敬等 22 人撰成《新修本草》 (五十四卷) ,该书又称《唐本草》 ,载药 850 种,按药材的属性分为 11 部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该书采用了图 文并行的编写方式 4. 公元 741 年,陈藏器著成《本草拾遗》 (十卷) ,收载了《新修本草》未载的中药 692 种, 该书提出了按照药效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的分类方法,在内容上重视 中药的性味功能、生长环境、产地、形态描述、混淆品种考证等 5. 1108 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 草》 ) ,该书载药 1746 种,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6. 1505 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 (四十二卷) ,该书载药 1815 种,分别以苗、 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最早) ,具备了现 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7. 1596 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五十二卷) ,载药材 1892 种、药方 11096 首、 药图 1109 幅,该书自立分类系统。
道地药材: 1. 东北产区――关药 2. 华北产区――北药 3. 华东产区――浙药和部分南药 4. 西南产区――川药、云药、贵药 5. 华南产区――广药 6. 内蒙古、西北产区――西药 7. 青藏产区――藏药 十大广药:阳春砂仁、石牌藿香、新会陈皮、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 连州玉竹、广佛手、化州橘红 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河南) 浙八味: 浙贝母、玄参、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 四大北药: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影响中药品质的优劣因素: 1. 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09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前复习资料2222. 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 3. 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 4. 采收时间 5. 加工方法 6. 生产工艺 7. 药用部位 8. 贮藏环境 9. 运输条件 药材常用的加工方法: 1.洗涤与挑选 2.修整与去皮 3.蒸、煮、烫 4.熏 5.发汗 6.干燥 7.挑选分等 (干燥法有:晒干、烘干、阴干、焙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等。
) 中药商品变质的形式: 1.虫蛀 2.生霉 3.走油 4.变色 5.鼠害 6.自燃 7.升华 8.自然分 9.风化 10.潮解 11. 融化或液化 12.气味散失 13.发酵 14.萌发 15.生物孵化 16.断裂或粘连 中药鉴定的任务: 1.鉴定中药的品种(首要)2.鉴定中药的质量(基本)3.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历史) 4.制订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战略性)5.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长期) 中药鉴定的方法: 1. 基原鉴定法――即来源鉴定法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 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2. 性状鉴定法――即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 符合的一种方法 3. 显微鉴定法――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 定其真伪、纯度或品质 4. 理化鉴定法――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 物理的或仪器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5. 生物鉴定法――即生物检定法或生物测定法是利用中药或其所含的化合物对的作用强 度,以及用 DNA 特异性遗传标记特征和基因表达差异等来鉴别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的一种方法 (包括生物效应鉴定法和基因鉴定法) 各论 名词解释: 1. 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以植物地下部分入药得药材的总称 2. 根类中药系指药用部位是根或以根为主并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残茎的药材 3. 根茎类中药系指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药材 4. 茎木类中药是以植物茎入药的药材总称,通常分为茎类和木类两部分 5. 茎类中药,包括:a.木质藤本植物的藤茎和木本植物的茎枝;b.木本植物的茎刺和茎的 翅状附属物;c.草本植物的藤茎和茎的髓部 6. 木类中药专指采自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部分入药的药材,通称木材木材又 分为边材和心材 7. 皮类中药通常是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为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 以外部分入药的药材 (包括次生和初生韧皮部、皮层和周皮等部分) 8. 叶类中药是以植物叶入药的药材总称,多数为成熟的叶,少数是嫩叶 性状鉴别:(重点药) 1. 绵马贯众: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为绵马酸类倒圆锥形外表密被 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横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 5~13 个,环列 2. 大黄:(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 )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干燥根及09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前复习资料333根茎 (前两种“北大黄”或“西大黄” ;后一种“南大黄”或“雅黄” )化学成分为番泻苷 ABCDEF、大黄苷(泻下) 表面类白色网状纹理(锦纹) ,断面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 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 yellow (以体重、质坚实、锦纹及星点明显、气清香、微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 3. 何首乌:蓼科何首乌干燥块根化学成分微含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不规则纺锤形或团 块状,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质坚实,体重切断面浅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散列 4~11 个 类圆形异型维管束,形成“云锦花纹” 4. 牛膝:苋科牛膝干燥根细长圆柱形断面 平坦,淡 yellow,微呈角质样而油润,周 围有黄白色小点(筋脉点)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2~4 轮) ;质硬脆;味微甜而稍苦涩 5. 附子:毛茛科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化学成分为乌头碱等双酯类生物碱和单酯类碱;水溶 性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兼有弱的升压镇痛作用) 、氯化棍掌碱(有升压作 用) ;镇痛成分为中乌头碱盐附子: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断面形成层呈弯曲的多 角形,并可见食盐结晶黑顺片:切开面黄棕色,略透明,可见纵向脉纹(导管) ,断面角质 样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6. 白芍:毛茛科芍药干燥根表面浅红棕色,类白色,具微凹陷横长皮孔痕样疤痕;断面 类白色或微粉红色,角质样,可见点状放射纹理 7. 黄连: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干燥根茎,依次习称“味连” 、 “雅连”和“云连” 化学成分主要为小檗碱 (形状鉴别下表) 8. 防己:防己科粉防己干燥根化学成分为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 ,去甲基粉防己碱 (汉防己乙素)等常弯曲如结节状,形如猪大肠,弯曲处有深陷的横沟断面富粉性(粉 防己) ,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显车轮纹状纵剖面呈弯曲筋脉状纹理 9. 延胡索:罂粟科延胡索干燥块茎化学成分为小檗碱型生物碱,延胡索乙素为主要镇痛、 镇静成分,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表面 yellow 或黄褐色,断面 yellow,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味苦。
10. 甘草:豆科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干燥根及根茎,依次称为“内蒙古甘草” 、 “新 疆甘草”和“欧甘草” 化学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 内蒙甘草:外皮红棕色、棕 色或灰棕色;有横长皮孔;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有菊花心,味甜新疆甘草:外皮粗 糙,呈半游离状态,灰棕色或灰褐色;纤维多,粉性小,味甜或带苦欧甘草:纤维性、木 质性强,质较坚实而韧,外皮灰棕色,皮孔不明显 11. 黄芪:豆科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干燥根化学成分为黄芪甲苷、黄芪皂苷等黄酮类、 皂苷类、多糖和氨基酸质坚实,体较重;断面纤维性并有粉性;皮部稍松木部较紧结,菊 花心明显,习称“皮松肉紧” ;有豆腥气膜荚黄芪:单枝,顺直;蒙古黄芪:有分枝 12. 天花粉:葫芦科栝楼或双边栝楼干燥根化学成分为皂苷、蛋白质(天花粉蛋白)和 多种氨基酸表面黄白色或淡棕 yellow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可见 yellow 小孔 (导管) ,纵剖面可见 yellow 筋脉纹13. 人参:五加科人参干燥根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少数为齐墩果酸型山参:表 面上部有明显的细密螺旋纹;根状茎(芦)较细长,稍弯曲(雁脖芦) ,常与主根等长或更长, 具密集的碗状茎痕(芦碗) ,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称“圆芦” ;支根上生有 稀疏细长的须状根,长约参体的 1~2 倍,上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疙瘩) 。
圆参――生 晒参:主根呈纺垂形或圆柱形,表面灰 yellow,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横纹及明显的纵皱, 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 圆参――红参: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 的暗褐色斑块,俗称“黄马褂” ;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有 光泽,显菊花纹 14. 西洋参:五加科人参属干燥根纺垂形,表面有横向环纹;断面平坦,呈粉性,皮部09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前复习资料444可见黄棕色油脂道;形成层环纹棕 yellow,气微而特异;野生西洋参横纹细密,气浓香 15. 三七:五加科三七干燥根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和三七皂苷主根:呈类圆锥形 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铁皮)或灰 yellow(铜皮) 顶部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 质坚实(铁骨) ,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筋条(支根):圆锥形,须根剪口(根茎): 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茎痕及环纹 (以根粗壮、颗粒大而圆、体重、质坚、表面 光滑、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味苦回甜浓厚者为佳 ) 16. 白芷:伞形科白芷或杭白芷干燥根,依次称“白芷”和“杭白芷”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 发油及多种香豆素衍生物。
杭白芷:皮孔横长多排列成 4 行(疙瘩丁) ;质坚实,断面粉性; 皮部有棕 yellow 油点;形成层显棕色环,略呈方形,气芳香 川白芷:疙瘩丁较少,突起 较小 白芷:体似胡萝卜,疙瘩丁较少,突起较小;形成层环呈圆形 17. 当归:伞形科当归干燥根 (全根-全当归;主根-归身;根头-归头;支根-归尾)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和藁本内脂等表面具横长皮孔;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具棕色 油点,木部色淡;香气浓郁,味甜、辛、微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