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吴县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11页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吴县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故乡的胡同史铁生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拉倒那时,寺庙多已消失或改作它用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
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关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魄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很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心不在写故乡,也不在写胡同,因此开篇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做了独特的界定,这有助于凸现胡同与“我”之间的联系B. 作者以胡同为线索对自己四十年生命历程做回顾,其中用“小男孩”这样的称谓来指称自己,叙述中有种间离感和审视意味C. 小男孩不停地看太阳,等候着母亲回家,是因为他知道太阳落山后妈妈才能回家,小小年纪却颇为懂事,能够体谅母亲的辛劳。
D. 作者回忆往事时保持着情感的克制,不做过多渲染,多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作描写,表现出超越生活悲喜、坦然面对命运的达观5. 请根据“我”在胡同里生活的经历,简要分析胡同“构成了我”的具体内涵6.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C 5. ①幼年时期,胡同里有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以及“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②青少年时期,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③成年以后,胡同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 6. 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进出胡同后总说胡同“构成了我”,然后分阶段叙述往事,最后用想象俯瞰胡同作结;②按时间顺序继续,主体部分作者将自己四十年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进行叙述;③首尾照应,文章开头写“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结尾写“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形成照应;④行文转换自然巧妙;如第六段结尾写老太太“信教”,第七段接着写“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第七段结尾写“寺庙多已消失或改作它用”,第八段接着就写寺庙改成的校园。
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题中,C项,“我”认为妈妈是从太阳那里回来的,是依恋母亲的温暖,不是认为“天黑后才能回家”“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故选C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重要字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语言环境,联系情感或主旨理解其深层含义第三四段,写“我”“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认为“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买一糖葫芦慰劳我”说起“我”出生时的事,可见胡同带给我亲情的温暖慰藉;当然,也有“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的痛苦经历;“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胡同带给“我”温柔的慰藉;青春期“我的第一个校园”“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也带给我伤害;“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胡同带给我对未来的希望;“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魄从轮椅里站起来”“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让我懂得了爱与“让人放心”的坚强。
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谋篇布局等结构的特点分析;注意抓住文串联章的线索、前后伏笔照应、过渡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开头写“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说胡同是“我”全部的生命,随后通过对“四十年前”“另一年”“有一天”“第一个校园”“成年后”“离开故乡三年”“合欢树长大了”“我的妻子来了”的种种描写,写出胡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是总分结构,并可以看出明显的时间顺序;第二段写“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与最后一段“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相互照应,构成首尾回环的结构;在文章叙述过程中,转变描写角度的过渡也很自然,如,“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下一段开头就是“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写“那时,寺庙多已消失或改作它用”后,下一段接着是“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衔接巧妙而不着痕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
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