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ppt
37页第十六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与传统心理学 1、与早期实验心理学 2、与格式塔学派 3、与行为主义 4、与皮亚杰学派 二、与邻近学科 1、计算机科学 2、心理语言学 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节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一、基本观点 • 1、心理学可以从不同途径进行研究 • 2、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其 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操作系统 • 3、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脑内部的信息 加工过程,从心理物理研究转向心里内部机制的研 究, • 4、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 ,进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 过程 • 5、人的心理不仅是在认知系统中的信息加工,而 且是在人格结构中的信息加工 • 6、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 研 究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包括:因素型 实验方法、眼动研究方法、口语报告分析法和计 算机模拟法 (一)实验方法 •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 为指标 • 反应时法是其最有效的和最典型的实验方法,主 要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
•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法反应时 法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 ——20世纪中期,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法 反应时法,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二)眼动研究方法 • 1、眼动的实验研究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又一先进技术,它 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 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眼动即眼球运动,它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 运动 • 眼动实验依赖于眼动仪,眼动仪就是记录眼球运动信息的 仪器 • 2、眼动实验研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眼动记录技 术考察人在图形扫描和文字阅读中的眼动轨迹,以及这些 眼动轨迹与视觉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 • 20世纪中期以前的眼动记录技术存在误差大、操作难和被 试眼动负担较大等缺点 • 20世纪中期以后,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推动了高 精度眼动仪的研发,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 中的应用 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 • ①、眼动轨迹图:是将眼球运动信息叠加在视景图象上所形成的注视点及其移动的路线图,能具 体、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时空特征,由此判 定不同刺激情景下、不同任务条件下、不同个体 间、同一个体不同状态下的眼动模式及其差异性 ;• ②、眼动的方向和距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考察眼动方向(角度),这方面的信息与视景迭加 可以揭示注意的对象及其转移过程,并可以结合 时间因素计算眼动速度;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 ③、眼动时间:将眼动信息与视景图象叠加后,利用分析软件提取多方面眼动时间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眼跳时间、回 视时间、眼跳潜伏期、追随运动时间,以及注视过程中的微 动时间,包括自发性高频眼球微颤、慢速漂移和微跳时间, 同时可以提取各种不同眼动的次数,主要是在不同视景位置 或位置间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回视次数等等,这些时间 和位置信息可用于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 示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 ④、瞳孔大小与眨眼:瞳孔大小与眨眼也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重要指标,而且与视景迭加可以解释不同条件下的知觉 广度或注意广度,也可以揭示不同刺激条件对注意状态的激 发。
(三)口语报告分析法 • 1、口语报告分析法,也称出声思考法 ,是一种由被试大声报告自己在进行 某项操作时的想法,使内部的思维过 程外部言语化,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 的方法 • 2、口语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 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 • 3、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对传统内省法的 批判与继承,该方法已经被许多信息 加工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四)计算机模拟法 • 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通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方面入手 第三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一、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 1、模板匹配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 它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 各样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 某一储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 和识别按照生理机制来看,这些模板是由各种 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细胞组成的模板匹 配模型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可能是人的 多种模式识别方式中的一种或其中的一个环节 2、原型匹配模型 • 原型匹配模型认为在记忆系统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刺 激严格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物的概括性表征 ——原型,所谓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综合、抽象的产物。
一般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输入信息与原型的匹 配程度来识别信息,寻找与其最佳匹配的原型,并 赋予其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之获得理解显然,原型匹配模型克服了模板匹配模型不灵活、不经济的 缺点,对其进行了改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生活经 验和心理实验的支持 3.特征分析模型 • 特征分析模型认为,主体首先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 特征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 各事物的特征表进行比较,最佳匹配将获得识别 该理论认为,每个知觉对象或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 或基本特征按照一定关系结合而成的同时,在长 时记忆中贮存的是各种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及其相应 的名称 • 特征分析模型是前两种假说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抽 象性,也更为灵活和经济,体现了符号加工意义的 模式识别理论的主导观点其优点在于: • ①、特征比较简单,较容易看到; • ②、可说明模式至关重要的特征间的关系; • ③、使用特征可减少所需要的模板的数量 (二)注意的研究 • 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 之一,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 注意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 ——双耳分听技术:双声道放音设备或两个不同的 放声设备同时分别给两个耳朵播放不同的听觉材料 ,要求被试按照相应的指示语操作,以探明不同条 件下被试分别对两耳信息的检测及加工特征。
自布 鲁德本特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 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和资 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 1.过滤器模型 •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又称单通道理论或早期选 择模型,这种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 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层的加工能力非常 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 调节,选择出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中枢的分析 阶段,于是在信息输入通道出现了瓶颈口式的 过滤器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 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则被阻止在高级中 枢之外2.衰减器模型 • 特瑞斯曼提出衰减器模型,又称中期选择模型该 模型认为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 作的,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对输 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称为外周过滤 器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后,由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 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输入信息(追随耳)未受 衰减时能顺利激活有关记忆项目而得到识别、输入 信息(非追随耳)受到衰减时因强度减弱而常常不 能激活有关记忆项目,故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 义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限较低,因此能 被激活和识别,这一过滤装置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3.晚期选择模型 • 晚期选择模型认为,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 的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 该模型假定所有输入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 并激活其中的相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 工,知觉强度高的或意义较重大的信息获得进一 步的系列加工,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 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 到了加工;也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 人的注意,因为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 活阈限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不经济,它假 设所有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 4.心理智源限制理论• 卡尼曼提出心理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 注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而人的心理智源在总 量上是有限的人的心理智源可以在意识控 制下进行分配,努力程度较高的任务调用的 心理智源多,活动效率也高,但当把心理智 源全部调用时,努力程度提高也不能再提高 活动效率了当人面临不止一项任务时,心 理智源将在各任务间进行分配该理论可以 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 (三)记忆的研究• 1、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 1965年,沃和诺尔曼正式提出两种记忆说,即在人 的长时记忆系统之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系统• 阿特金森和希夫瑞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记忆 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存贮系统组 成。
• 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是由于 其受到了不同水平的加工——感觉的、表层的、非 语义的浅加工,也可以受到结构性的、语义的深加 工,信息加工会留下记忆痕迹,所以记忆是信息加 工的副产品 2、记忆信息表征的研究 •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 识和程序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实的信息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有情 景性的和语义性的,其中语义记忆信息的表征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两类 • ①、网络模型:人脑对语义的记忆是以网络形式分层存贮的 ,所有概念均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分若干层次,各层次的 概念依次有连线相通,由此构成一个层次网络,概念的特征 附着于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 ②、特征分析模型:概念的表征依赖于特征集,任何概念都 包括一个定义特征集和一个描述特征集,两个概念的特征交 叉越多,概念的重迭就越多 (四)问题解决的研究 • 1、20世纪50年代《思维研究》和 《人类问题解决》的 发表,标志着信息加工理论对问题解决研究的开始• ——《思维研究》是Bruer等于1956出版的,主要是研 究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 ——《人类问题解决》是纽威尔和西蒙等1972年发表的 ,这本专著可以被称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 研究的经典之作。
• ——纽威尔和西蒙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可被称为产生 式问题解决理论,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不断 进行启发式搜索的过程• 2、关于问题解决的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专家与新手的研究 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主要表现为问题表征和问 题解决方法类型上的差异 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贡献 • 1、实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回归 •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 位,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这 是一种历史性进步 • 2、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 • 它吸收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的成果, 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引入了计算 机模拟技术,这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是一次重要 的突破 • 3、初步形成了认知研究中的整体观,强调了心理 活动的动态性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面临着人机类比和模拟研究的局限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模拟探讨高级心理过程, 这的确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途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人心理的复杂性决不是任何复杂的机器 可以比拟的• 2、它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3、依然未能把心理学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来。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一节 人本主义运动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丧失战争的威胁给心理施加更大的压力反主流文化运动宣扬个人主义,把个人的欲望满足视 为价值中心教学改革中要求开发人的内在潜能 二、哲学基础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运动现象学与人本主义运动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狄尔泰、斯特恩、戈尔德斯坦、奥尔波特、凯利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 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