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奋未必出人才.doc
5页我们平时都以为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爱迪生)所有教材以及传播此话的人们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要知道爱迪生的原话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我们应该注意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次把福特叫做“天才”);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态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而中国人的教材上只有第一句话,这等于全面否定天赋与灵感的意义这就叫“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这句话和政治没有任何联系,不会犯中国人的忌讳,为什么会一直被篡改,搞得残缺不全呢?我想可能与中国的教育制度精神有关,其实自汉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一向是“学无止境”、“学到老学到老”、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做舟”、“题海战术”这样的教育路线总的来说是针对将大众培养成为精英型人才的,并不是针对天才型人才教育的但人们却经常以为这样就会造就“天才”,这实在是一场大误会。
在这里有几个概念须要澄清:一、天才型人才;二、精英型人才;三、专才型人才;四、一般型人才天才型人才,在一个时期,某些领域,仅仅是极少数人才能够称得上是天才如政治领域的能够影响一个时代或影响深远的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学术领域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翘楚级人物,如世界范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些人的成功并不仅仅靠刻苦即可,还要有极大的天赋;精英型人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这个群体比天才型人才要多,但是这个群体分布于社会各阶层,支撑着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等大事,这些人有充分的忧患意识,笃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这个阶层的人才主要靠刻苦;专才型人才,这个群体遍布各行各业,这个人才集团不需要特别的天赋,只需要刻苦读书即可学有所成,如各行业的硕、博等人才,有时也不仅仅是靠一般的努力就可以达到,还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一般型(或称社会型)人才,一般的本专科毕业以及一些研究生,这些人凭借境遇或一时的努力等等条件,混上了文凭,但又管不住自己贪图享乐的天性,不免在学习阶段时也要风花雪月一下,最终只能成为一般型的人才,请注意,这个群体特别多,以现在的速度,每年有一两百万人数的增长率,这些人一生并无大就,“入世精神”不强烈,基本上与世无争,能以“心境好”、“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来自我安慰和处世。
但还有很多完全不顾“1%”的条件而企图“创造天才”的事例:前段时间海南就有一个人强迫着自己的女儿从海南跑向北京,此时在全国引起了许多争议我不知道这个女孩在其父的强迫下会不会成为“王军霞第二”,我只是想说,单方面的主观愿望、不顾科学地进行野蛮训练不一定得遂所愿冠军的路,大部分是用汗水甚至鲜血铺出来的,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赋”,倘若没有天赋,再苦再累也无济于事就说刘翔,除了对他进行科学、艰苦的训练以外,还有他自身的天赋在起决定作用:全国刻苦训练的人何止几千几万人,为什么只有刘翔成功了呢?显然这是天分在最终起了作用当然,家长希望子女有出息为国争光并没有错,对子女进行刻苦训练和教育是对的,是需要勇气和战胜自己的爱女之心的我要提醒的是,你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精神,一旦发现孩子没有天分的时候,千万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样只能是对孩子的摧残当然我并不否认“汗水”的必要条件笔者从教多年,20多年的教育工作,我发现在教过的学生(对其有深入了解的)大约数百人,真正称得上有“天才”的只有一个学生该生在中学时经常不用上课而进入图书馆自学,高三全年没听过课,但会考却是全市第一,思维敏捷,悟性很高,代表省里参加过全国物理竞赛还拿过名次,然而他却喜欢文科。
不过,自他高分考入上海某名牌大学后,可能是逐渐放弃了“汗水”的努力如今,该生已经四十多岁,江郎才尽,弃文经商(辞去大学教职),泯然众人矣,诚可惜也!由此可见“汗水”也是天才人物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惯有思维,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将来都能够成为“龙”的,——希望意义上的龙,只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动物而已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讨论怎样才能成才的问题有的同学说顺境出人才,有的同学说逆境出人才,还有的说勤奋读书出人才我认为,“勤奋读书出人才”的看法不妥当,因为勤奋读书不一定出人才人才,即有德行.才能或有某种专长的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精通专业知识,是成长的一种有途径和重要条件然而,勤奋读书不一定出人才君不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宣扬西方腐朽思想的书籍,各种宣扬宿命论唯心主义的书籍,各种渲染凶杀的书籍等,如鱼目混珠般充斥着中国文坛它们是稻田里的稗草,是精神上的鸦片,令多少青少年想入非非,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越勤奋读这本书,只能越来越堕落,越来越不能成才你知道塞万提斯所作的《堂吉坷德》中的主人公的悲剧吗?正因为他勤奋地读了太多的骑士小说,才会上演一出一出地与风车作战之类的闹剧。
他临死前发出这种感慨:“骑士小说害人不浅!”堂吉坷德读书不是很勤奋的吗?为什么他不能成才呢?因为他读的不是好书某些青少年正是因为读了太多的不良书刊,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给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教训:勤奋读书如果读的不是好书,就不会出人才君不见,在学校中,特别是勤奋在读书的学生当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在临近考试时,情绪紧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健忘等情形,从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这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太差造成的,这种人就不一定成人才李道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由于成绩优秀,便报考了闻名全国的某大学,后因成绩计算失误,而未被该校录取,他便想不开寻了短见他虽然勤奋读书了,而未能成为为人类做贡献的人才还有一种人,由于过度勤奋地读书,没有注意休息和锻炼,最终毁了自己的身体,毁了成才的本钱,此为“死读书”还有“读死书”者,也难成才八股取士”时,不是有许多人拼命地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吗?可真正成才者又有多少?总之,勤奋读书不一定出人才,“勤奋读书出人才”的观点不全面要出人才,不仅要注意勤奋读书,还有注意读好的书、有用的书,并加强自身的心理、身体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仅靠勤奋出不了人才,还是主要靠兴趣,兴趣固然很重要如果勤奋的方向是错的,那么勤奋也可能无济于事的再好的马如果没有伯乐,它也不会让人知道它有多么好在勤奋抓不住机遇也是一纸空文勤奋当然是好事,有些人则认为,一个人只要勤奋,就一定会成材 事实并非如此勤奋固然重要,但勤奋了却未必一定会成材 有一位青年,曾经直率地向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问 题:“请告诉我,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爱因斯坦随后写下了这 样一个式子:见二 十丫+乙并且解释说广双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 代表正确方法,而2呢?则代表少说空话 可见,成功并非仅仅靠勤奋,而是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条件 有人会提出疑问:古今中外以勤奋而成名的事例举不胜举 诚然,这种事例的确不少像牛顿、爱因斯坦、鲁迅他们都似乎 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举世闻名的 其实,他们靠的不仅仅是勤奋先说牛顿,苹果掉在地上,这件 事人人皆知,处处可见但是,为何其他人碰到这种情况不会得出 “万有引力”定律,而唯独牛顿一人得出?这不正是勤奋以外的东西 ——深人思考在起作用吗? 再说童第周教授,他和美籍生物学家牛满江合作的新品种“童 鱼”的培育成功,离不开童教授移植细胞的正确的方法、髙超的技术 以及他不尚空谈、反复试验的实践。
要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信 使”核糖核酸,逹射到金鱼的卵细胞质里去才能培育出使金鱼换上了 鲫鱼单尾的新品种“童鱼”而移植细胞核,则是在解剖显微镜下,用 很尖的针、滠子和比绣花针还细的注射器进行的一种特祙“手术”;且 要经过反复试验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童鱼”的培育成 功,不正应了爱因斯坦“见(成功?幻勤奋(正确的方法 (少说空话广这一公式吗?正确的方法,深入的思考,这些不都是成材必要的条件吗?敢问: 仅仅靠勤奋,缺乏深人的思考和正确的方法,能成功吗?显然是不能 的勤奋是成功 的必要条件,却并非惟一条件其他:自由辩论是你第一次的说话机会,一般来说自由辩论都让四辩先发言,一个强大的四辩在自由辩论是很活跃的,然后是总结,总结的得分重点是找对方漏洞,这主要是你看攻辩和对方立论的错,然后就是重申我方观点辩手得分是这样的:辩论4分,材料3分,文明2分,风趣1分,自由辩论能力2分最后加上一个团队得分4分数据,名人名言,道具都是亮点和有说服力的东西开场白虽然不算在分里,但是却是给评委第一印象的机会,毕竟一场辩论赛其实就是一次表演,要把握住还有要服装统一,注意小动作提示:1 勤奋对人的影响有哪些2 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一个人拥有了怎样的特质以后,能够成为人才3 “出”指的是在拥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造就,还是在一般性的基础上造就4 在“出”、“人才”、“勤奋”对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得出勤奋能否出人才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