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doc
121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时间:2009-6-16 16:21:29 作者:中文系党总支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682 评论:0内容摘要:课程类型:师范生专业必修课选用教材:王文彦 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总学时 ...课程类型:师范生专业必修课选用教材:王文彦 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总学时:68 学时,其中讲授: 44 学时;教学技能训练: 24 学时学分:4 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专科师范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语文教学论是一门以教学论和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它运用教育学(及其课程论、教学论)、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人才学等等现代科学理论,分析语文教学现象,旨在揭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素养的规律语文教学论也可称之为语文教育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为师范生提供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中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为他们指出一条从事语文教学的科学途径;训练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初步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感情和兴趣,起亚使他们获得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立志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 既有“语文课程论 ”的内容,又有“语文教学论”的内容侧重“ 语文教学论”的学习,但又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最新认识, 集中概括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三)重视学生从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技能要改变以往让学生“从讲中学”或“从坐中学”的教学方式,转向让学生“从例中学” 、“ 从做中学” 、“从研中学”和 “从评中学”的多边互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发展,丰富学习的资源、时空、方式、体验和评价,提高教学成效从例中学” ——通过一定的实例和案例,内化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模仿学习从做中学” ——以教学活动任务或教研项目为驱动力,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体验中学习从研中学” ——以主题、问题或专题为引导,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从发现中学习从评中学” ——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作品,试教的行为效果,在与同伴、教师或学习群体的交流中学习,在评价、反思中学习,以培养和发展元认知水平。
四)倡导:问题解决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及课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讲授、示范指导与模拟训练相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课型教学示范可以采用:“当堂示范” 、“ 借班示范” (到附近学校)、“特邀示范”和“ 录像示范”(让学生观看特级教师学录像)等方式师生研讨后,再指导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旨在弥补、优化讲课技能、课外活动技能,媒体使用技能和教研教改技能五)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本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要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动态, 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实际 , 联系他人的教学实际,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要尽量引导学生从教学案例中探究原理, 又用教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六)引导学生搜集教学“微格”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 写教学随笔或小论文三、课程学时安排章节 内容 学时基础理论篇 44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2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2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4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8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8第六章 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 8第七章 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8第八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实践技能篇 24第九章 语文教学技能概说 1第十章 语文教学的备课技能 4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的设计技能 6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的说课技能 3第十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技能8第十四章 语文教学的评价技能 2合计 68四、成绩考核评定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成绩评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 20%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由“基础理论篇” 和“ 实践技能篇” 两个部分构成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要充分体现科学方法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解决好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环节要克服以往课程内容较多关注教学技能训练而忽视教师素质和专业化发展培养的弊端;课程教学要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尤其是农村中学),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基础理论教学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教学目标:1.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2.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教学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论和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一般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阐明“课程” 与“ 课程论” 、“教学”与“教学论 ”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二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发展,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涵,阐明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第三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教学目标:1.识记:三百千、四书、五经、文选读本、语文、“红领巾”教学法2.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3.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 理论 教学重点: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近代和现代复杂多变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有许多问题至今难有公认的结论,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语文课程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的,并无独立开设的语文课程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经显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在有关语文内容的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经存在奴隶社会,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事业,教育内容以“六艺” 为主,其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主体是“五经”;语文课程与教学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最具特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与弊端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的语文教育,又以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这一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以语文单独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为突出的标志第三节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文教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期间经历了“语文 ”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1949 ——1953)、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1956)、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 大跃进” 时期的语文教育(1958 ——1960)、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1960——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966——1976),以及新时期的语文教育(1977——20 世纪末)经过近现代直至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时期,我们发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许多思想、概念,都是代代相传,因袭而至今的。
它们都具有两重性:既是经验,又是弊端;既是精华,又是糟粕这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自身内部的矛盾,推动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发展、创新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教学目标: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2.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3.理解:新课标中所体现的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新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名称确定前后,人们对其性质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从语文名称确定开始,对其名称也始终存在着不同意见经过半个世纪的争论,我们逐渐接近语文课程的本质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做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人们对“语文”的理解很不一致,初中歧义如有的理解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有的理解为“语文”是语言文学;一些人认为“语文”应是语言文章;另一些人则认为“语文”应该包含语言文化在内从语文课程的发展演变以及人们对“语文” 名称不同的理解来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也展现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是性质、地位和功能等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概述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语文课程目标可以进行层次划分,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各个垂直层次上,根据目标涉及的不同具体范围,还可以对目标进行某个层次的水平划分,如: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等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语文课程目标的显著特征是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认识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在教学中才能把握目标,正确设计和实施教学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中,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首先,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并不排斥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但要把人的发展视作课程价值的根本其次,要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包括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主要表现就是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确立,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构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第三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共有十项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 1-2 年级,小学 3-4 年级,小学 5-6 年级,初中 1-3 年级,共四个学段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