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损人行为的实验研究与矫正策略教案课件.doc
13页幼儿损人行为的实验研究与矫正策略教案课件姓名:__________指导: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幼儿损人行为的实验研究与矫正策略教案课件 摘要: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情境,实验采用临床访谈法,个案处理采用内容分析法围绕“幼儿是否已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对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对不良道德行为应如何矫正?”这三方面对幼儿损人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拟订了矫正策略实验表明:4岁的被试,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能判断损人者做的“不对”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中比例最高的四项依次为(1)道德规范.(2)所有权.(3)权威的态度和惩罚.(4)对他人利益的考虑.在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回答“不高兴”的频率逐渐增高,但仍有少数被试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脱节的现象 结论:1.幼儿已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对道德的正确性作出判断2.幼儿损人行为不能称为道德行为3.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因素有:(1)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2)家庭的影响3)游戏以及幼儿园生活的影响4)同伴交往的作用。
5)幼儿园教师的影响4.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矫正措施:(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3)榜样示范、表扬鼓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4)家园密切配合,注意道德教育的一致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损人行为矫正措施 1引言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道德发展包含道德认知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两个方面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园幼儿有损人行为的表现,如:偷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不及时归还等幼儿是否已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对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对不良道德行为应如何矫正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幼儿认知发展的新进研究成果强调幼儿获得的知识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大量的科学知识既“朴素理论”——行动结果满足需要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据此逐渐学会区分物理、生物、心理等不同领域的对象、现象,认识其独特的因果制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形成有关领域的认知结构①研究幼儿所具有的道德知识水平可以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生发展等理论的再发展。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客观指标只有当一个人充分认识到行为的道德意义,他的行为才可能称得上道德行为,如果一个人无意中做了一件好事,其行为不能称为道德行为研究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为幼儿品德发展方面及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幼儿不良道德行为是不被接纳的行为,是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是幼儿品德培养和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解决问题有关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还不够丰富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丰富幼儿品德培养方面的知识文化 道德发展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有崇尚道德教育的传统幼儿教育目标中,就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来说,我国更重视幼儿身体的成长,而西方国家更重视心理发展因此,此研究假设我国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生发展可能表现出与西方幼儿不同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研究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也为我国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相关的资料 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而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却谈得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思维逐步趋向抽象,幼儿的社会性将不断发展,如何对幼儿不良的道德行为进行矫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国外有研究表明: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这种发展并非直线式的,而是具有波动性的,甚至在一定年龄段出现发展的倒退现象;并且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也因判断内容不同而异这一结果反映了品德现象的复杂性皮亚杰说:“幼儿的第一个道德感是服从”他把这时候的幼儿道德认识称为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幼儿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②他把10岁以下的幼儿对道德判断问题分为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两类可发现6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进行比较,平均7岁幼儿对道德判断表现为客观责任,而9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表现出主观责任对“幼儿损人行为情绪”的研究表明:幼儿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并不对损人行为产生不快情绪斯金纳对“不良行为的纠正问题”的研究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模疗法:分两步第一步,让病人先观看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强化结果这些行为与强化都是病人所希望的2.随机强化法:一种比较灵活的治疗方法,包括操作学习技术3.代币法:代币法实施于精神病院4.厌恶刺激法:当患儿发生不良行为时要求教育者要说“不!” 国内对“有关幼儿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表明:幼儿已经逐步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日常概念水平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道德的正确性做出判断。
对“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对自己假设的损人行为感到不快,较早地萌发了遵守道德规范的需要对“不良行为应如何矫正”有关研究表明应采取的措施有:1.榜样示范;2.表扬鼓励;3.坚持家园一致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目标:1.幼儿是否已经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对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 2.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是道德行为 3.拟订对不良道德行为的矫正对策 本课题研究内容:1.实验采用临床访谈法,个案处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幼儿是否已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对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和“相应的情绪预期”进行研究;来证明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 2.根据影响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 2实验方法 2.1被试 从沈阳市两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60人被试分为4岁、5岁、6岁三个年龄组年龄范围为足月前后三个月,每组20人,男女各一半 2.2材料和方法 以幼儿熟知的日常生活小故事为访谈材料为考察幼儿判断的稳定性,以及不同情境反映出来的差异性本研究自行设计了4种不同故事情境,依次为(1)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给予嘲笑讥讽的态度。
2)争夺玩具和伤害别人3)偷拿别人的物品4)借物不及时归还每个故事配有图片,方法采用临床访谈法 故事一、 小朋友,有一天老师检查小朋友讲故事的好坏,小红讲完故事后,老师表扬了她,并夸她聪明这时小刚对其他的小朋友说:“她讲的什么啊,你看她长的那么难看又那么胖 提问:1.小刚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小刚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小刚一样这样说小红,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红觉得高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小刚这样做不对,那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小红真的讲的不好,小刚这样说她对不对?为什么? 故事二、 有一天,玲玲和芳芳在图书区里看书玲玲正在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芳芳也想看,可是图书区里只有这一本书,芳芳则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本故事书抢过来自己看 提问:1.芳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芳芳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芳芳一样把故事书抢过来不让别人看,自己看,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朋友,玲玲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芳芳这样做不对,那她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玲玲已经看完好多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了,芳芳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故事三、 小朋友,一次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准备叶子用来上美术课。
上课时浩浩发现自己忘带了叶子,他看见小军有就拿了他的叶子但小军没有了叶子也上不了美术课 提问:1.浩浩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浩浩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浩浩一样把别人的叶子拿来自己用,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朋友,你觉得小军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浩浩这样做不对,那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小军还有很多叶子,浩浩这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故事四、 上美术棵时,玲玲向芳芳借了一个红色的彩笔,当芳芳要时玲玲却不还 提问:1.玲玲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玲玲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玲玲那样借了芳芳的笔,当芳芳要时不归还,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你觉得芳芳这时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玲玲不对,那她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芳芳不用,还要回彩笔玲玲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 3结果与分析 表1变化情境中(问题6)判断损人行为“对”和“不对”的频次 故事年龄组故事一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总和 不对对不对对不对对不对对不对(%)对(%) 4岁1911821731738911 5岁191191182182937 6岁200191200191982 表24岁、5岁、6岁幼儿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表 道德规范所有权权威的态度和惩罚对他人利益的考虑笼统的理由 4岁181814106 5岁191612115 6岁1919883 总和5653342914 百分比(%)9388434823 表3对于(问题3)4岁、5岁、6岁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情绪的百分比表 故事年龄组故事一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总和 高兴不高兴高兴不高兴高兴不高兴高兴不高兴高兴(%)不高兴(%) 4岁4162182184161882 5岁3170200203171189 6岁119218020218694 3.1道德认知部分 对于问题1,几乎所有被试在所有故事里都回答损人者做的“不对”。
在表1变化情境中(问题6)判断损人行为“对”和“不对”的频次中,我们可以看见,虽然问题6加入了情境因素干扰,但4岁的被试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能判断损人者做的“不对” 3.2道德判断理由部分 在表24岁、5岁、6岁幼儿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中,比例最高的四项依次为(1)道德规范.(2)所有权.(3)权威的态度和惩罚.(4)对他人利益的考虑 3.3情绪判断部分 表3对于(问题3)被试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情绪百分比表中可见:回答“不高兴”的随着年龄的增高频率逐渐升高,回答“高兴”的逐渐降低但仍有少数被试组均回答“高兴”的比例显著高于回答“不高兴”的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但是幼儿对此行为的解释分别为权威的态度和惩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等 4讨论 4.1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掌握道德知识及一般能力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掌握道德知识水平有关本实验显示最年幼的被试(4岁)已能判断损人行为是“不对”的并且在损害程度大小等情境干扰下,仍能判断损人行为“不对”占89%表明了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