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课堂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doc
6页英语课堂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2、政治场合以及政治语言的特点政治语言,即在特定政治情境中所运用的语言,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采用的具有一定体裁形式的语言政治语言(the lan-guage of politics,or political language)也称政治语篇(political discourse/text),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政治语言的认定也有所区别马敏在对政治语言的分析中指出了它具有认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特性,而基于联想的情感性,话语的特点在于总是缺乏精确定义因此,政治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习得性”语言,它们并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它们通常是由原初表达固定所指的,而现在又由被转移到一个高度情感化的情景中的那些语词所组成《政治语言研究》中对众多语言学家的政治语言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得出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政治语言具有下列三个特征:政治语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政治语言应有明确的参与者;政治语言有多样的体裁形式因而,在对政治语言及其意义的真实性研究中,不仅要了解其字面的、辞典性含义,而且还必须深入研究政治语言特定的表达模式、特定的语言情境以及观察处于不同情景中的听众对这些表达模式的不同回应。
而在其中,模糊限制语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礼貌在本文的具体分析部分,将在外交部发言人的文字稿中提出例证,分析研究模糊限制语的具体实践三、外交部发言人文字稿中模糊限制语的实例分析 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措辞、语气使用等都有值得仔细分析和欣赏的地方,但本部分仅仅针对其文字稿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举例分析在政治场合中,参与者们经常有意使用所指不明的词语以达到一定的模糊效果例1:“问:据悉,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12月20日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方‘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答:……英方个别政客针对中国发表的言论具有明显的政治图谋其目的是在推卸其应该履行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挑拨 发展 中国 家的关系……”(2009年12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英方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时答记者问)在本例中,“个别”这个词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所指模糊的积极使用效果个别”原义表示极少数,少有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是全球各国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所讨论和关注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对于减排问题的责任共担,并不是单个成员单独导致或承担后果的批斗会。
但是,在会议期间,英方的几个政客将全球气候恶化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这种观点的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政客的身份和姓名是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参与方所清楚地知道的,但是中方发言人使用“个别”这个词,字面上模糊了此观点的发出者的个体身份,将其归为“少数群体”,既明确了他们所属的国家,又告知中国对这些英国少数人的无礼指责的回击态度,在不伤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大局下,有效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相同词语的使用在其他事件的回应中同样出现,如:“问:近日,香港某媒体称,根据中方在中印边界谈判的 ‘底 线’方 案,中 方 仅 获 中 印 争 议 领 土 的28%答:近日,个别媒体对中印边界谈判做了一些猜测性报道,这些说法毫无根据2009年8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有关中印边界谈判不实报道答记者问)例2:“问:近日,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发表涉藏问题特别报告,请问中方对此问题有何评论?答:西藏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这个所谓委员会的报告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充满偏见……”(2009年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发表涉藏问题特别报告答记者问)在本例中,“所谓”一词本意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所谓”一词的使用,在语义倾向上透露出言语发出者对该词后面出现成分的否定态度针对这个“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及其发表的损害中国形象,对中国内政横加干涉的报告,中国的态度必然是否定的,从下文的“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充满偏见”词语的使用可以看出,但是鉴于国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礼貌原则,无法直接给此委员会冠以任何性质,于是便采用了“所谓”一词恰当地表达了说话者对此否定的态度相同词语的使用在其他事件的回应中同样出现,如:“问:据报道,美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22日发表报告称,中国政府正在加紧针对美国的网络间谍行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这个所谓的委员会一向渲染‘中国威胁论’,有关报告捏造事实,充满冷战思维……”(2009年10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美国会发表报告渲染所谓中国“网络间谍”威胁答记者问)例3:“问:据报道,菲律宾参议院三度通过法案,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为菲属岛屿,众议院通过的法案将上述岛礁划入菲领海基线范围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我们希望有关国家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009年2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菲律宾议院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为菲属岛屿答记者问)在本例中,“有关”本意为有关系的,涉及到的第一个“有关”是比较正常的所指,涉及到此事的各个国家和当事方;第二个“有关”是模糊限制语的有效使用这里的“有关”,中方以及公众显然都知道是提问中所涉及的菲律宾一国,其参议院通过的涉及中菲国土争议话题的法案但是,中方发言人没有明确指出,而用“有关”这个模糊限制语淡化了矛盾的主体国,将重点放在客观事实上,用事实说话,有效地明确了菲律宾是在和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之后任然违背自己的承诺,让世界各国更加客观地了解到中国并非是针对菲律宾这个国家而发表上述言论,是在其违背约定的前提下做出如上反应,同时也可以给予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其他国家一个暗示,希望他们不要出现于类似菲律宾的违反该协议的行为相同词语的使用在其他事件的回应中同样出现,如:“问:据媒体报道,美国防部近日已批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实施布什政府2008年10月宣布的对台军售计划,将向台湾出售“爱国者”导弹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我们也奉劝有关公司停止推动和参与售台武器,不要做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事。
2010年1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美对台军售答记者问) 四、结语综上所述,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模糊语言充分利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来传递信息,其不确切性比含蓄客观严谨的方式更有助于提高交际的效果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政治场合中非常常见,它可以取得积极有效的语用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模糊语言的运用在一定时候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由于模糊语言对某些事实没有明确说明,粗略地概括或掩饰某些重要事实,淡化了分歧矛盾,有可能使公众不能对政治语言的真值做出判断,或对潜在的危机缺乏了解,有可能使政治活动陷入被动因此,正确理解和分析模糊限制语的实际意义和所指才能促进政治交流和交往的顺利进行注:本文中实例均来自于中国外交部官网发言人表态和答问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