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秋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595821308
  • 上传时间:2024-12-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1.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班超出使、经营西域 2.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上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二)讲授新课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大月氏原来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过渡】正是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那么西域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到那去?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课本提问】大月氏同意和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吗?【过度】不同意因此张骞只好带着遗憾返回汉朝,到了公元前126年才返回长安张骞的这趟西行走了多少年(13年)这一趟为什么会走这么久呢?(被匈奴人扣留)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做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带来300多人,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排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的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后世的史学家用“凿空”这个词形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行动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物品,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珍奇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成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2.意义: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由原来的互相不了解,独立发展,丝绸之路开辟后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因此丝绸之路便成了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这便是丝绸之路的意义3.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许多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半岛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

      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过中南半岛,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各地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既然丝绸之路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我们是否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于是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经营管辖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中央管辖,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班超经营西域: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他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便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三)本课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

      这一道路的开辟张骞功不可没,如今一带一路的倡议,使这条古老的通道,有出现焕发出新的光辉,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四)课堂练习:1.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 A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了解西域情况C.侦查匈奴情况 D.加强同西域的联系2.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B )A. 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欧洲的道路3.新疆在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的( B )A秦朝 B、西汉 C 唐朝 D、元朝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B )A. 核桃   B. 小麦  C. 石榴    D. 葡萄(五)板书设计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3.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二、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2.意义3.海上丝绸之路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2.班超经营西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3课时 Wrap-up time分层作业.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每课时教学设计汇编(含三个教学设计).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单元测评卷.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2课时 Story time教学设计.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每课时分层作业汇编(含三套作业).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3课时 Wrap-up time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汇编(含六个单元的).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2课时 Story time分层作业.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1课时 Cartoon time分层作业.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第1课时 Cartoon time教学设计.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1课时 Cartoon time教学设计.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1课时 Cartoon time分层作业.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2课时 Story time分层作业.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Our school subjects 单元解读.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3课时 Wrap-up time分层作业.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Find your wayUnit 6 分层教学设计.docx 译林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2课时 Story time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Find your way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Wonderful season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汇编(含六个单元的).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