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老子四章》教案、导学案.docx
25页《5.1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准确翻译文言文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3.体会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 “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聆听老子《道德经》的教诲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老子简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2.《道德经》简介,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引自书下注释及教参)3.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简介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2) 承担的单元任务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通过学习《老子》四章内容,了解老子辩证观点,了解老子对人修身养性方面的启迪,对后面欣赏自读课文《庄子》的选段有所帮助三、学习活动(一)诵读文本 ,疏通大意1.教师诵读,请同学们跟读并标注生字读音(第十一章)诵读文本 ,疏通文字教师诵读,请同学们跟读并标注生字读音[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③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2.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试着翻译本章,参考以下内容来校对自己的翻译字词注释①辐-车轮链接轴心轮圈的木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埏埴-和泥3.参考以下内容来校对自己的翻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二)探究文本内容1.思考:这章里老子用举例比喻的方法,得出什么结论?以此告诉我们什么生活哲理呢?学生感悟:可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忽视任何东西不要看不起任何,也许有些缺陷更是美的,比如维纳斯雕塑要会合理的转换,文中说的陶瓷的例子,就是中间看似没有用的,空的地方恰是能装东西,有用的地方学生感悟:这章里老子举例说到,车子没有中空的地方,可以把轴放进去,就无法行驶;器皿如果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室屋如果没有四壁中间空的地方,就无法住人不要忽略那些无用的,也许无用的就能转换有用的学生感悟:我就联想起自己,头脑比较空,就要通过学习,用知识来把空的大脑填充起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水满则溢,有时要给自己的大脑留出些空隙,才能更有思考的空间明确:老子在本章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作用,得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老子用车辆、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关系有了这个“有”,才有中空部分,而恰恰是这中空部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2. 思考: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哲学观点看世界的呢?明确:我们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辩证)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就有如这章节里,看似无用的也许会转换为有用有利的因素老子在两千多前,就用辩证而客观的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卓绝的早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辩证观点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三)诵读(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文本 ,疏通文字1.教师诵读,请同学们跟读并标注生字读音[原文]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①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2.这两章字面上相对比较好理解,同学们可以结合字词书下注释,试着翻译下这两章内容,参考以下译文来校对下自己的翻译(第二十四章)注释①、企:踮起脚而行。
②、跨:跃、越过,阔步而行③、赘行: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第三十三章)注释1、 强行:勤勉而行2、(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四)思考赏析:1.思考:这三章里哪几章说的是个人修养方面呢?明确:二十四章,三十三章2.思考:同学们对这两章里,哪一句话对你有所启发,或感触最深呢,请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感悟:例一:我对这句有所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和了解自己都是很难的,甚至有时自己有自知更难例二:我也是对这句有所感悟,生活中有时候对自己做不到很好的认知,有时会夸大自己,有时会自己看低自己,了解自己所长所短是很难的例三:我的感悟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生活中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自大,自我夸耀例四:我也对这句有所感悟,我的感悟是做事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给我启发是做人要低调,做事要踏实教师小结:通过教学中和学生们的发言,发现同学们集中对老子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几句话有自己的感悟我们重点来赏析下这几句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思考: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什么样的动作是“企者不立”呢?学生:踮起脚来站立,也许是个矮子,为了与人比高,才这样做,或者,偶然远望,才那么踮起脚跟来教师:这样的站姿到底是站不久的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4.思考:什么叫“跨者不行”呢?学生:“跨者不行”是说跨开大步在走路,只能暂时偶然的动作,却不能永久如此。
教师:如果你要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去行远路,那是自取颠沛之道,大步走,跨大步是走不远的5.思考:比喻句后,我们看,老子直接提出,认为哪几种后果都是不好的呢?不足取的呢?学生:“自见”、“自我”、“自矜”6.思考:结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看“自见”、“自我”、“自矜”,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呢?学生:老子用“企者”“跨者”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会带来不自知,不长久的后果学生:会带来轻浮、急躁的后果学生:会带来自我夸耀,自我炫耀,自我认知不足的后果教师小结:由“企者不立”讲起,再提出反证,作为正面的告诫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从两个行动的现象来说明有些人的好高骛远如果把最浅近的、基础的都没有做好,偏要向高远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短暂而不能持久也在启发,生活中我们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7.思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避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呢?学生感悟:做人不可过于虚荣、张扬和妄自尊大。
学生感悟:时刻学习别人长处,人避免产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学生感悟:“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就是要人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教师小结:生活中,没人喜欢一个成天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时候过于炫耀还会招来祸患,如老子前面所说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是者不彰”,即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认可《书》上说“满招损,谦得益”,《诗》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论语》中说孔子“温良恭俭让”,都是要求人们要懂得谦让之道因而,老子最后说出,“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德行就像余食赘肉一样,让本来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变得丑恶,所以说普通大众都应厌恶它们,更何况那些修道之人呢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所以,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从道理法则上讲,这些心理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假使你这个人已经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