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希的从众实验.doc
8页武昌工学院《心理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阿希的从众实验姓 名 张晶鹏 院 系 管理学系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学 号 103002050210指导教师 刘 丹 2012年 10 月 25日阅评人(签字)课题意义(10)资料综合(30)观点论证(25)语言及格式(15)独创性(20)总评成绩阿希的从众实验张晶鹏,人力资源1002班(103002050210)摘要: 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阿希的从众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但是在进行决策时,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关键词:从众 坚持 视觉和感知 自我认同 影响因素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 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所以他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验,分别将志愿者同一名到多名实验助手组成小组当只有志愿者和实验助手组成的两人小组进行测试时,当助手故意回答错误时,志愿者的最终成绩几乎和单独回答时一样好但是当助手增加到两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上升到13.6%。
当助手增加到3个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就到了31.8%再继续增加助手数量时对志愿者的错误率已经没有显著改变一.什么是从众?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的认识基本上强调它是人在群体压力下做出的某种行为如周晓虹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中所提出的经典从众定义:“在强大的群体压力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再知觉判断、信仰及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时蓉华的《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一书在承认“受群体影响”基础上,强调从众是“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认为“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时蓉华)而另一些学者则是强调“表现与大多数人一致”如乐国安和沙莲香认为从众是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群体压力可能是“真实的或想象的”(路海东),又有一些人不仅有群体的“压力”,还应有“群体的导引”(屠文淑)对从众的定义,宋官东(1997)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从众是正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景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以地人确定行为为准则作出的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反应倾向。
传统观点更强调从众行为的被动、盲目性(不由自主)和外部归因的情境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的明确性宋官东)二.从众现象表现形式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从众的原因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主要有: “相信他人心理”、“寻求安全心理”、“忠于集体心理”、(郑雪、申荷永); “信息压力”、“规范压力”、(道奇;杰拉德,1955); “长期的生活习惯”、“希望得到众人的认同”、“行为参照的需要”(邹海燕、柳礼泉、张君等)。
岑国桢对学者们研究从众的原因进行综合出从众原因有5种:1为了免受责难”2为了表示友好”;3表示归属群体”;4多数人更正确”;5图省事不费心”四.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个人”、“情境”被普遍认为是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从众是群体施加给个人的一种影响结果,因此群体的特点对于个体从众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已总结出的影响从众的群体因素主要有三点:1)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密切相关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的在阿希的实验中,他将群体人数由 2 到 12 进行改变发现 2 个人的群体创造出的从众压力要大于一个人的,3 个人的要大于 2 个人的,但是 4 个人和 3 个人所创造的群体压力大致相同杰拉德(H.B.Gerard,1968)和米尔格莱姆等人(S.Milgram et al.,1969)也做过与群体规模有关的从众实验,同样发现群体在 4 人以下的时候,随着人数的增多,从众行为也增多,但当群体大于 4 人时,群体规模不在引起从众率的变化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社会心理学家多依奇等人(M.Deutsh et al.,1955)做过一个阿希式实验,不过在他的实验中,改变了小组间的关系,让几个小组进行竞争比赛,看哪个小组出现的错误更少,并对优胜的一组进行奖励,以此来增加临时性实验小组的凝聚力及与个人关联的密切程度。
结果表明,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地、自愿地尽量达成一致意见实验表明,在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里,每个成员都会有很强的压力感,从而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3)群体自身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从众行为产生的主要条件很多从众行为的产生,都是在个体看到群体中的他人采取了相同的行为,个体为了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而产生的同时,很多研究证实,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小群体的行为表现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到整个群体从众行为发生的比例阿希及莫里斯(参见时蓉华,1996)的研究证实,无论群体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阿希的研究发现,如果判断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则从众比例也会明显下降莫罗夫等人(M.Malof& A.J.Lott,1962)及艾伦(V.L. Allen & J.M.Levin,1971)的研究证明,群体不一致意见一旦出现,无论持不一致意见者与真被试在情感和态度上是否相同,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参见时蓉华,1996)不同的情景对于从众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是已总结出的五类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刺激物的性质是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的判断做出从众反应。
心理学家克雷奇(D.Krech&R.S.Cruthfield,1963)的研究也表明,在被试可以非常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只有 15%,较为肯定的项目为24%,而难于肯定的项目从众率为 36%阿希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当卡片上线段的客观差异变得较小,进行正确回答的客观概率下降,从众的比例上升这一点意味着在情境的模糊性较大、人们较难做出自信判断时,更容易从众2)个人地位:人们的从众行为往往因为其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权威者往往因为社会角色定位的关系,被认为有权力和能力,常常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能干,信息渠道多,因此易于赢得地位较低的个体的信赖,从而使更多的低地位者跟从张道田(1999)的一项研究表明,引起从众心理压力的大小,与已经发表过意见的成员人数和威信高低成正比,如果威信高者和多数成员已经发表了一致意见,这时,后发表意见的特别是威信相对低些的成员就会产生从众倾向3)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群体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这个阶段双方处于互相适应阶段,双方都试图建立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互相接纳对方的程度较高,比较容易说服和接受他人的观点。
而到了交互作用的后期,相互之间会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变得不易接受影响而从众另外,在早期阶段如果个体自我怀疑,同时又有高群体压力,则易发生从众这个时候如果表达自己的意见前,先了解别人的想法并写下来,那么轮到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较多的从众,但是如果在听别人说之前先思考过,那么表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较少的从众(P.Tetlock,L.Skitka & R.Boetter,1989,参见 D.T.Gilbert,1998)4)反馈的匿名性:在阿希的实验中被试的意见是公开的道奇的实验则要求被试在当众和秘密两种条件下对线段知觉问题做出回答结果是在公开条件下的从众行为量为30%,而在秘密条件下做出从众行为只有 25%,可见匿名情况降低了群体压力,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