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文论 作业答案(陕师大远教).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灯火****19
  • 文档编号:120956008
  • 上传时间:2020-0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8.51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文中国古代文论论 作作业业 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 每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 每题题 1 分 分 1 典论 论文 魏 曹丕 2 文选序 梁 萧统 3 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5 与元九书 唐 白居易 6 送孟 东野序 唐 韩愈 7 六一诗话 宋 欧阳修 8 雪涛阁集序 明 袁宏道 9 文赋 晋 陆机 10 诗品 梁 钟嵘 11 诗品序 梁 钟嵘 12 文心雕龙 梁 刘勰 13 沧浪诗话 宋 严羽 14 闲情偶记 清 李渔 15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唐 陈子昂 16 汉书 艺文志 汉 班固 17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 韩愈 18 论诗三十首 金 元好问 19 答洪驹父书 宋 黄庭坚 20 夕堂永日绪论 清 王夫之 21 答吴充秀才书 宋 欧阳修 22 仲兄字文甫说 宋 苏洵 23 忠义水浒传序 明 李贽 24 原诗 清 叶燮 25 书汤海秋 诗集后 清 龚自珍 26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近代 梁启超 27 文选序 梁 萧统 28 答吕姜山 明 汤 显祖 29 人间词话 近代 王国维 30 楚辞章句序 汉 王逸 31 史记 太史公自序 汉 司马迁 32 春秋繁 露 汉 董仲舒 33 淮南子 汉 刘安 34 词源 元 张炎 35 市井艳词序 明 李开先 36 西游记题词 清 幔亭过客 37 论文偶记 清 刘大櫆 38 诗式 唐 皎然 39 答李翊书 唐 韩愈 40 录鬼薄序 元 钟嗣成 41 论衡 超奇 汉 王充 42 上崔华州书 唐 李商隐 43 上人书 宋 王安石 44 书黄子思 诗集后 宋 苏轼 45 论词 宋 李清照 46 岁寒堂诗话 宋 张戒 47 论诗诗 宋 陆游 48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 49 曲律 明 王骥德 50 诗归序 明 钟惺 51 序山歌 明 冯梦龙 52 鬲津草堂诗集序 清 王士禛 53 儒林外史序 清 闲斋老人 54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清 袁枚 55 花部农谭序 清 焦循 56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清 周济 57 复庄卫生书 近代 冯桂芬 58 古谣谚序 近代 刘毓崧 59 人境 庐诗草自序 近代 黄遵宪 60 论白话与维新之本 近代 裘廷梁 61 国故论衡 文学总略 近代 章炳麟 62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近代 柳亚子 63 摩罗诗力说 近代 鲁迅 二 填空二 填空题题 每空 每空 1 分 分 1 在 尚书 尧典 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 诗言志 理论 2 孔子重视 诗 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 在 论语 阳货 中说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3 墨子所说的 三表 法 指在 墨子 非命上 中提出的 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4 代表中国古代文论 诗教 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毛诗序 5 毛诗序 中所说的 诗有六义 是指风 赋 比 兴 雅 颂 6 在 史记 的 太史公自序 中 司马迁提出了他的 发愤著书 说 7 在东汉 在王逸的 楚辞章句序 中提出了与班固不同的对屈原以及楚辞的评论 8 提出 文章以气为主 观点的是曹丕的 典论 论文 9 在陆机 文赋 开始指出创作活动的两个开端 一是感于物 二是本于学 10 文赋 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有明显的针对性 陆机认为 赋 的特点是 体物而浏亮 而 诗 的特点是 缘情而绮 靡 11 文心雕龙 前五篇的题目分别是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12 提出 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观点的是 文心雕龙 中的 神思 篇 13 刘勰 文心雕龙 中 体性 一词道出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两个关注中心 一是作家的内在特性怎样表现在写作之 中 一是规范文学类型的地位 14 学术界对刘勰 文心雕龙 风骨 有许多不同的解说 其中一种 风意骨辞 说 认为 风 是指文意的特点 骨 是 指文辞的特点 15 在钟嵘 诗品序 中提出了 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 的 直寻 理论 16 钟嵘反对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 余谓文制本须讽读 不可蹇碍 但令清浊通流 口吻调利 斯为 足矣 至平上去入 则余病未能 蜂腰 鹤膝 闾里已具 主张一种 自然声律 论 17 在中古时代影响最大的文学选本是萧统的 文选 18 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 是陈子昂对南朝诗歌的集中概括 19 杜甫在诗歌理论中最重要的作品是 戏为六绝句 这一作品也形成了古代文论史中特殊的写作体裁 20 白居易在 与元九书 中提出了 文章合为诗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 新乐府运动 最集中的理论观点 21 气盛言宜 是韩愈的文学观点 22 文以明道 是柳宗元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提出的观点 23 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在 答洪驹父书 中提出了著名的 点铁成金 与 夺胎换骨 论 24 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 也有很深的研究 在句法方面 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 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 黄 庭坚用以形成他的诗歌特色 25 严羽在 沧浪诗话 中 针对江西诗派的 以文字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并由此涉 及了宋诗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 26 严羽借用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语言 提出 诗有别材 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 认为作诗之道 在于 妙 悟 27 以禅喻诗 开始于北宋苏轼 黄庭坚等人 严羽在 沧浪诗话 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 工夫 的作法 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 以参禅的 妙悟 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28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是元好问在 论诗三十首 中的名句 29 李渔在 闲情偶记 中总结前人的戏曲创作经验 从戏曲实践的各个层面对于戏曲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三 名三 名词词解解释释 每 每题题 5 分 分 1 诗言志 诗言志 理论出自 尚书 尧典 尧典 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 涉及到了诗歌 艺术 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 诗言志 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 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 抱 负 志向的 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 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 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 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 和谐统一 不能相互干扰 要形成整饬的秩序 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 用这 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 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 歌与诗 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 认为 志 有 三方面的意义 一记忆 二记录 三怀抱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志就是 心之所之也 也就是藏在心中的思想 从 总体的方面来观察 先秦人对 诗言志 中的 志 的理解 主要是思想 志向 抱负 同时也含有情感因素 在先秦 诸子中 这是比较广泛的共识 诗言志是先秦诗歌批评理论的基本命题 是当时诸子百家共同的诗学观念 2 非乐 墨子的非乐 并非完全不考虑和否认音乐的功能和美感 而是在人民的直接需求面前反对大力提倡音乐 反 对统治者对于音乐的奢侈享受 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 主张 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 强调 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在这一点上 与孔子的 文质彬彬 观相对立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 强调了文 学言辞在实际功能方面的次要性 一方面这是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较量的产物 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春秋时代的时 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实际性的思想 3 缘情说 文选 李善注云 诗以言志 故曰 缘情 陆机 诗缘情而绮靡 的表达固然根植于传统的理论表达 但他用 情 代替 志 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表达 诗言志 作为早期诗学的经典定义 其中社会政 治和伦理道德意义非常明显 经过汉代经学的阐释 诗言志 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理论表达 在陆机那里 通过以 情 代 志 扩展了 诗 的源初意义 以便更精确的说明诗歌的真正范围 绮 本来意义指丝织品上的花纹 在陆 机那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是纤细 轻浮 的美 描述色彩鲜亮 复杂而诱人的特点 陆机在曹 丕 辞赋欲丽 的基础上明确提出 绮靡 的主张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种整体改造的时代 对于早 期的儒家礼教教条进行了自主的理论改造 同时 陆机和曹丕一样 将每一文体与某一特征联系在一起 各种文 体之间彼此区别的原因是方式或者样态 而在这里又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论结果 把作家的特征和文学效果的特征 杂糅在一起 体现出了今后在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倾向 文学就是要把作家的内心状态充分传达给读者 4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在黄庭坚 答黄驹夫书 中提到了这条作为江西诗派重要理论宗旨的表达 所谓 点铁成金 是指把古人现有的 名言警句加以点化 使之变成新鲜的词语 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改革 所谓 夺胎换骨 是指取用 前人的诗意 改换角度和方法去表现它 从江西诗派的观点来看 作诗就是对于古人诗作的语言和意义进行再加 工再创造 在改造古人现成作品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学养和个人性情 江西诗派特别注重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学习 和继承 其 无一字无来处 的理论表达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和得到表达的 虽然江西诗派的诗学主张被后世视 为局限于模仿和剽窃 可从整个文论史的角度来看 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5 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 开始于北宋苏轼 黄庭坚等人 严羽在 沧浪诗话 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 工夫 的作 法 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 以参禅的 妙悟 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 使用禅宗特有的 理论表达 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 只能依靠 妙悟 这样 他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的本质层面上来 由此导出后人 诗禅等一 等等的说法 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六义 诗 的所谓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这些具体名称 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 周礼 春官 大师 大师教六诗 曰风 曰赋 曰比 曰兴 曰雅 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 以六律为之音 到 诗大序 中明确的将 六诗 改为 六义 第一 关于风雅颂 诗大序 指出风雅的性质比较接近 不同的是风 以一国之事 系之一人之本 所谓 一人 是 作诗之人 第二 赋比兴的定义 第三 变风变雅的界定 诗大序 和 诗谱序 都认为变风 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 作品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 治世之音 所谓变风变雅就是 衰世之音 和 亡国之音 7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 说是孔子对 诗 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 所谓 兴 何晏 集解 引孔安国语是 引譬 取类 朱熹 集注 谓 感发志意 所谓 观 郑玄注为 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为 考见得失 指 诗 的认识社 会的功能 所谓 群 孔安国注 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为 和而不流 指 诗 的团结教育功能 所谓 怨 孔安国注 为 刺上政 朱熹注 怨而不怒 兴观群怨 中 兴 与 怨 侧重个体心灵的抒发 观 与 群 侧重 诗 的社会教化功 能 8 不平则鸣 韩愈在 送孟东野序 中提到了著名的 不平则鸣 的主张 大凡物不得平则鸣 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 发愤著 书 说 认为文学创作和思想实践大多都是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 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 能够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和思想产生 个人的遭际来自于时代环境 来自于各种历史条件 诗人和思想家的作用就 是把个人的遭际变成文字的表达 变成传之久远的作品 后来在 荆潭唱和诗序 中又提到了这个观点 和平之音 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 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 9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 是孔子对 诗经 的总体评价 邪 广韵 云 不正也 正韵 云 邪思也 佞也 子借以讨论 诗 的整体立场 朱熹 集注 云 凡诗之言 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其用归于使人得 其性情之正而已 其中又引用程子语曰 思无邪 诚也 何晏 集解 称 归于正 这些都说明 思无邪 的主旨 要 求一要合乎礼教 思想纯正 二要中正平和 文质彬彬 10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 诗可以怨 的思想 结合西汉今文经学理论 提出了自己的 发愤著书 说 司马迁所谓的 愤 有时就是 怨 如在 鲁仲连邹阳列传 中说 去感愤之怨 立终身之名 儒林列传 及至秦之季世 焚 诗 书 坑术士 六艺从此缺焉 儒生 以秦焚其业 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同时 司马迁也将 发愤 的范围限 定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