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团瓢庄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1页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团瓢庄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幼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朱希祖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朱偰亦立志自奋朱自清在北大求学时期,是朱希祖的学生朱偰才思敏捷,胜朱自清一筹1932年7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1932年,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二十五岁从1950年始,朱偰陆续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至此,涵养了朱氏家族文脉的藏书,经历了岁月动荡、战争硝烟,如江河朝宗于海,由私有变为公藏后来,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1956年8月,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说许多人在城南拆明代的古墙朱偰心急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高高耸立的古城墙成为一堆瓦砾废墟,已经被拆到了中华门城堡附近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鬼脸城还未被拆除令朱偰痛心疾首的是,他们把从古城墙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来铺路。
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顿时灰飞烟灭于是,焦急万分的朱偰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1956年9月23日,朱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痛说“南京人民都知道加以爱护的南京城墙,现在竟遭市政建设部门局部破坏,实在是不可原谅的一种粗暴行为”,他“希望南京市人民委员会立即查明责任,加以处理,并设法制止利用城砖、拆除城墙的行为有关责任部门应该立即做出检讨并作为教训,以避免今后再有此类事件发生,致使国家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同样做过抗争以保护古城墙的还有梁思成,他的种种努力,也未能阻挡住拆除北京古城墙的时代风潮朱偰被撤销一切职务,行政上降两级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到出版社当编辑,时常被发配到农场,进行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他的精神是高扬的,他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写了一些作品1966年8月26日,南京图书馆的造反派、红卫兵和南京工学院的红卫兵抄了朱偰的家。
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但是对于保护城墙的罪名,他永远不会低头认罪,他说:“关于拆城墙,我向政府提出批评,完全是从爱护文物出发,请允许我保留意见朱偰晚年在回忆年少的读书时光时说:“那时我佩服鲁仲连,功成不居;我爱好乐毅,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我喜欢荆轲、聂政,支持正义,剪除强暴那时我立志做一个大丈夫,干一番伟大的事业生于文化世家,文化的印记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第四次写回忆录被没收之后,在生命中最后一个夜晚,朱偰化身为士可杀不可辱的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朱偰去世十年后,得以平反他的终生至交刘海粟送来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一轮明月照耀着南京城残存的城墙,潮打空城寂寞回朱偰的悲剧,带着无尽的历史沧桑,萦绕于此,逝去的再也不会回来有删节)相关链接:①朱偰(1907年4月15日—1968年7月15日),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等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最终阻止了南京的拆墙风潮,才得以有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的巍然屹立至今。
②朱偰这么解释自己对于文物保护的热情:“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使大汉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③江苏作协主席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说:“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是否可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堡上为朱偰立一塑像④朱偰一生治学态度严谨,他对金陵古迹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促使他研究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精心绘制了南京古迹图摘自百度)(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偰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幼时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连他父亲的学生朱自清都自认为略逊其一筹,朱偰二十多岁时就担任教授B.建国后,无私而爱国的朱偰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化私有为公藏,因此,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C.明代的古城墙被拆毁,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鬼脸城成为一堆瓦砾废墟,拆下的条石被敲成小石子来铺路,这令朱偰痛心疾首D.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朱偰和他佩服、爱好、喜欢的古代的仁人志士均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E.《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却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2)文中为什么要写朱自清和梁思成?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3)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挺身而出请结合材料,概括其保护古城墙的具体行动6分)(4)作为一位文人,朱偰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DEA(A)项“是因为他幼时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全面,还有朱偰“亦立志自奋”等因素;(B)项,因果关系不当;(C)项“鬼脸城成为一堆瓦砾废墟”的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的鬼脸城还未被拆除2)将朱自清与朱偰进行对比,凸显了朱偰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3分)将朱偰与梁思成进行对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朱偰保护古城墙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3分)(3)①在奔赴现场查看后,他向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毁城行为加以制止;②四处奔走,联合各界共同呼吁,以阻止“拆墙”风潮;③撰写文章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对主持拆毁明城墙的有关部门提出批评;④电告国家文化部门,请求制止南京的“拆墙”风潮。
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4)①才华横溢,博学多识:他学贯中西,青年得志②正直执着,坚持真理:他挺身而出,保护南京古城墙,勇敢撰文,批评政府有关部门③严谨治学,孜孜不倦:他研究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精心绘制了南京古迹图④有崇高的气节,不屈的灵魂:永远不承认保护城墙的罪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每点2分共8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 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 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 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 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 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 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 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 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 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