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剖析.doc
12页《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剖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剖析 《》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修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它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②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课时目标和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第二课时,教会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详细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师导入:徐志摩,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离去,35年的匆匆时光,终结在一程诗意的飞行、坠落他没带走人世的一片云彩,却把爱的信仰、自由和美留给了人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 师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美 师问:它美在哪里? 学生展开讨论之后踊跃发言: 生1:语言美 生2:用词美 生3:修辞美 生4:意象美 生5:景物美 生6:意境美 生7:情感美 生8:韵律美 生9:音乐美 …… 师:用词美和修辞美是语言美的表现,景物美也就是意象美,一个个美好的意象又组成了美妙的意境,而韵律美又是音乐美的表现,下面我就就来赏析这些美在文中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各方面的美的表达) 师:用词美表现在哪些地方?(板书:用词美) 生1:“轻轻”这个词用得好,它反复了三次,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生怕打搅了康桥的静谧 生2: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
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生3:“悄悄”这个词用得好,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生4:“悄悄”这个词说明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生怕惊醒了它 生5:“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成心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送态度 生6:“金柳”“艳影”用得好 师问:“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因为柳树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婚纱,色彩光泽鲜艳 师问: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生7: “揉碎”这个词很美,很梦幻,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生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中“甘心”这个词用得很好,说明我对康桥的嫉妒喜爱 生9:“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句中“沉淀”一词用得美,写出了作者让过去的生活在自己心底积淀下来,永存心底,这里也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师总结: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优美的来表情达意 师问:文中的意象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板书:意象美) 生1:意象“金柳”,柳者,留也,寓不舍之意杨柳镀金,柳影婀娜,如新娘般艳丽,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2:“云彩 ”这个意象很美,写出了作者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之情 生3:“青荇”这个意象很美,青荇在柔波里招摇,写出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眷恋之情 生4:“潭水”这个意象写出了作者将留恋已经融入到了康桥的风光中 生5:“长篙”“星辉 ”这几个意象的使用让作者的感情到达高潮 师总结:“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将“青草”“星辉”这些意象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无限的欢喜和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气氛,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板书:意境美) 生1:“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生2: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
生3:那西下的夕阳,那河畔的金柳,那河底的水草,那汩汩的清泉,那绚烂的彩虹,那柔柔的水波,勾画出了康河那妩媚旖旎的风光 生4: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后面是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这一切互相交织,相映成趣,构成了康桥迷人的晚景,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 生5: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师总结:全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师:整首诗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回肠荡气,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首诗的修辞美又是怎么表达的呢?(板书:修辞美) 生1:“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这个修辞很美,新娘是漂亮的,让人神往的,这样就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生2: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这里拟人修辞很美,诗人写活了对康桥的浓情蜜意 生3:“云彩”本就不能带走,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手法的运用,更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康桥的一片情意 生4: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色彩绚丽的,因此这个比喻很美 师问: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作“天上的彩虹”? 生: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少女,所以颜色是多彩的 生5:“夏虫也为我沉默”,用了拟人修辞,作者压抑自己,写出了自己无法放歌的惆怅作者要离别了,悲伤情绪感染了夏虫,衬托了自己的依依不舍 师总结:诗人巧妙地借用了修辞手法,把自己对康桥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离别时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之中,那“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中彩虹”带着作者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旧时时光,以至于诗人想把自己变成一条水草,醉卧在康河的柔波里,承受它永远的爱抚然而重温旧梦,最终又被好梦难圆的伤感所打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代代世人久久不能忘怀。
师:这首诗的情感美又是怎么表达的呢?(板书:情感美) 生1:“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表现诗人渴望投入康河的怀抱,让自己尘世的心灵得到彻底洗涤的愿望,也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别离的感情 生2:“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生3:美梦“揉碎在浮藻间”,这个散发出作者的一缕淡淡的哀伤 生4:“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将“梦”沉淀在心爱的康河中,引领着诗人重温往日康桥的柔情,重温往日那刻骨铭心的恋情,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深深眷恋 生5:“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诗人迷恋的情感到达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康桥而去了,禁不住要高歌一曲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很快乐的 生6:“但我不能放歌”, 写出了诗人内心交织的依恋、无奈、惆怅的复杂情感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 生7:“作别”“荡漾”“甘做”“别离”“沉默”这些词反映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正是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从这些词可以看出诗人因为爱得深,离别时惆怅也越深 (师板书:惆怅―热烈―怅惘―恋情) 生9: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 师: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单独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 诗歌的音乐美又是怎么表达的呢?(板书:音乐美) 生1: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生2: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3:诗节匀称,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生4:回环复沓,音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照应的构造形式 师: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练,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总结: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事实上,《再别康桥》之“美”,不仅仅限于以上这些,我们只要稍加用心,就会发现其中还蕴含有人情美、个性美、语言美,等等,同时它还表达了新月派诗人对新格律诗要求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就在美读当中完毕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再别康桥》是诗美艺术的“汇演”,真正地表达了诗人的主张,值得我们去品味探究 本堂教学成功之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由于采用了这种创新教学的设计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讨论、答复下列问题积极踊跃,极大地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了解并详细实施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变得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