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三课时.docx
5页《观潮》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2、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3、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新课开启新知学习: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课文内容去看看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过后到底是一番怎样奇特壮观的景象二、细读课文1、讲读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观潮的时间、地点、潮来前的景色、人们的心情)(2)、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内容3)、快速读“潮来前景色”部分,在大脑里想象画面4)、相机理解“横卧”、“屹立”2、讲读第3、4段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③比较句子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3、讲读第5段1)、读最后一段,思考:潮水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2)、交流讨论理解“漫天卷地”、“风号狼吼”3)、朗读最后一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三、讨论探究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四、自我建构 (一)、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