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文学史·第四章-诗仙李白.ppt
110页第四章 李白,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一、家世和故乡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家世 有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胡人、“突厥化的汉人”、李陵之后、李建成或李元吉之后诸法 第一说较为可靠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2、故乡 有条支说、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说、焉耆碎叶说、长安说、蜀说、山东说、金陵说 出生于西域(条支或碎叶)比较可靠二、生平:,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 任侠时期 约五岁时,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①少年时代有很好的教养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一、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 任侠时期 ②道教的深刻影响 蜀中道教气氛浓郁,青城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其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 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一、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 任侠时期 ③纵横家的深刻影响 约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其间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
20岁游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颋,受到赏识其所谓“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或指此事一、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 任侠时期 ④侠士风慨的影响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 魏颢《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 其自己《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①定居安陆(今属湖北)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东游 先历洞庭、庐山、金陵、扬州、越中,后至云梦、襄阳、汝海,再定居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以安陆为中心,开始其干谒与漫游生活,历江夏、襄阳、洛阳,北上太原,南下隋州,曾上书安州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荐用,失败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②西入长安求仕 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736-737) ,西入长安求仕,同样失败 《古风》中有好几首(如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集中表现这个时期的愤激不平情绪。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③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离开长安,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襄阳,后举家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或因声名,或因人荐(一说 吴筠,一说玄宗妹玉真公主 即持盈法师),天宝元年 (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而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遭受谗言诋毁,天宝三载(不满两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辞官离京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第二次漫游时期,此后11年,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识,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怀古登临,把酒论文,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后在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 道箓,再次入道 再后寄家东鲁,南下吴越, 北上蓟门。
这时期其思想是复杂的,对朝廷 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 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 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晚年时期 ①爱国获罪 天宝十四载(755) 11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 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 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游地区, 李白激情满怀地加入永王幕府 不料肃宗视李璘为叛党,派兵 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 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在 三峡遇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晚年时期 ②终老当涂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上元二年(761)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至金陵)病还,往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次年 病逝于当涂李阳冰的寓所, 年62岁三、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1、思想 ⑴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李白志向远大,既想“立抵卿相”(《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又有志于成为司马迁那样的总结中国古代文化的名人(《古风》五十九首其一:“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同时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嗜酒狂傲,崇尚功成身退。
可见思想极为复杂龚自珍《撮录李白集》:“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⑵儒家用世思想始终是主导李白直到晚年仍志于“济苍生”、“安社稷”,建立盖世功业是其终生的奋斗目标 姜尚、傅说、郦食其、鲁仲连、宁戚、范蠡是其心中的偶像⑶神仙道教信仰占有重要地位其有十分之一的诗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 神仙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①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行为狂放,飘逸洒脱; ②想象丰富,诗歌呈现浪漫主义风貌; ③亲近自然,创作大量的山水诗; ④企慕神仙,创作大量的游仙诗; ⑤仕途失意时,借助道教自我解脱,并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一、李白的乐府诗歌 1、借古题写时事 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2、用古题写己怀,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这类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李白乐府的“主观性”、“抒情性”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1)抒写自我情志 不再如古乐府多运用“代言体”抒发群体性的普泛情感或叙写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件,李白乐府中像《丁都护歌》那样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少见; 李白乐府“个性”特征非常鲜明,呈现大气磅礴,宣泄淋漓,想落天外,奇之又奇的特征如《行路难》、《将进酒》2)以抒情为主,打破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给人一气呵成、奔腾回旋的动感 ①句式参差错落、韵律跌宕舒展 这在杂言体乐府中表现尤为明显,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和《行路难》等,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都具有这种散文化的抑扬顿挫之美②多直抒胸臆,喷发而出,且随情所至,急转陡折 如:“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火山喷涌;《行路难》的情感曲折多变这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3)融个人的感慨与对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主旨朦胧、复杂 《蜀道难》是典型代表3、李白乐府诗创作的历史价值,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行路难三首(其一) (作品选P7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蜀道难(作品选P70),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1、题解,此诗当是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 《蜀道难》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旧作多咏蜀道之难,李白却赋予其深厚政治内涵和雄健奔放的气势,在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时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明胡应麟《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2、主题的含蓄性、丰富性胡应麟所谓“《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怳莫测”,即是说本诗主题含蓄朦胧 讽玄宗幸蜀 言险著戒,非专指一人一事 即事名篇,别无寓意 寄托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的感慨 反映诗人忧国之思,揭露时弊,3、层次和线索,(1)层次 ①(开头—“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 以三个感叹词、两叹句起笔高歌,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旅途之难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③ (“剑阁峥嵘而崔嵬”—末尾):写蜀道人事之难 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3、层次和线索,(2)线索 以“由秦入蜀” (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的游踪为构筑全篇 重点描写“太白”山(间接写蜀道难)、“青泥”岭(直接写蜀道难)、“剑阁”(政治担忧)、“锦城”(谏友离蜀)四个点,各有侧重,将多主题含蓄地表现出来4、艺术特征,(1)精巧的构思 融咏叹山水与政治感慨于一体,在描写蜀道“难”中抒写政治情怀,并借助于古题乐府的形式故而“奇之又奇”、“惝怳莫测”4、艺术特征,(2)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诗人对自然景象,不是冷漠观赏,而是热情赞叹开首三个叹词、两个叹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对蜀道难的感受,也奠定全诗喷发式抒情的基调 全诗的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运用比较手法,将诗人的赞叹之情表现到极至 “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4、艺术特征,(3)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其作用: ①反复渲染蜀道之难,创造出雄奇磅礴、迷离杳深的抒情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