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3.2 《蜀相》.doc
9页《蜀相》学案【文本解读】《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素养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杜甫杜甫(712 —770年),字 ,自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 ”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相关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3.解题“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祠( ) 济( ) 捷( ) 襟( )2.解释下列词语①丞相祠堂: ②锦官城: ③柏森森: ④空: ⑤频烦: ⑥开: ⑦济: ⑧出师: (二)诵读感悟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诵读提示:(1)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2)律诗中的对仗有的对得工整,有的半对半不对仔细分析此诗对仗的特点,会有助于记诵三、文本研究【思考1】理解内容1.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2.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4.尾联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 【思考2】品味语言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3】对比与思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 侯 庙佚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问题:“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的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从意蕴看,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作简析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平江诗事(节选)王威廉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
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①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阐幽庵看来这曾是一座僧舍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
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他不像李白,②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诗中圣哲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他的墓就在祠后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
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