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报告.doc
5页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报告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情况学校分别召开了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实施工作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0】7号)”和 “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关于成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 文件精神,并部署10个专业(方向)在原申报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完善要求其培养方案主要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特别是要落实学生实习的合作企业,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未来企业界的领军人物和未来工程领域的设计大师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的积极推动和部署下,“卓越计划”主要实施进展如下1. 制订“卓越计划”实施细则,并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实施10个专业(方向)均已完成实施细则的制订,明确了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标准、培养模式、参与计划的学生选拔方案和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
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工程、重创造”为根本,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施“卓越计划”要结合浙江大学实际,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培养只会“纸上谈兵”、从未到过工业一线的工科生,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各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拔尖人才,但实施“卓越计划”最关键是得到全国知名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2.制订了“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的设置上,着重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通过实验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环节,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能源系集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验计划、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等研究平台和实验资源,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延长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其中3~3.5年在校学习(包括通识课程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学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以及必要的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半年以上在企业学习(主要包括实习实践模块及毕业设计)。
控制系结合企业资源增设若干工程应用类课程;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软件工程专业将本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全部安排在前3年完成,并增加了“认识实习”和“项目实训”的暑假短学期课程,为第4年的企业实习铺平道路 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教育,新建设了17门双语教学的课程,使得总量达到34门,本专业全部课程的双语覆盖率目前已达到70%,核心课程达到100%3.建立了独立的教学实施、管理体系10个专业(方向)所在的院、系,成立了“卓越计划”培养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卓越计划”培养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培养目标、审定培养方案和建设规划指导委员会中包括参与本计划的相关实习企业的人员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如,电气学院成立了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1)审定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相关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就业出口单位的要求;(2)审定学院各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实习的实习教学大纲;(3)指导建立学院和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4. 制订了选拔方案,启动学生选拔工作根据卓越工程师实施方案,学生正式确认主修专业后,在二年级的冬学期进行选拔组建卓越工程师班。
选拔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根据报名情况,学院组建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面试考核专家小组进行面试,最终根据面试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卓越工程师班人选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末位淘汰机制,排位根据考试成绩和创新成果及相关授课和指导教师评分,按一定比例的综合成绩排名每学年结束后,原则上末位淘汰一定比例学生,学生也可提出申请转入到普通班学习,并从非卓越班学生中择优选择计划人数进入卓越班,实现人员流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目前二年级学生主修专业已经确定,卓越工程师选拔工作有的专业正在进行,如信电系的2个专业,有的即将启动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要求全部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结合企业实习完成,将在相关企业进行每位学生由一名具有多年工作经历,并具一定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由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学校老师配合指导目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的制订工作5.努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各专业均已积累有一定数量的校企联合培养意向企业单位,能够提供“卓越计划”专业学生长时间实习并带毕业设计如,能源系目前已经与浙江火电集团、四川空分、杭氧等企业建立了暑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长期合作关系,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将在2007级本科生中实行长学期实习试点工作,选派部分获得专业学位免试研究生的本科生参加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毕业实习,目前正与潍柴公司联系相关协议事宜软件学院就“卓越计划”专业与一些世界500强及重点企业重新签订协议,针对加入本计划的学生,专门要求企业保证每年接收学院推荐的优秀实习生目前已经有19家世界500强及重点企业同意签订协议,其中包括Cisco(思科)公司的美国总部实习协议,近期拟举办签约仪式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实践性强、与企业结合紧密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创新合作中心,建立对口实践基地,有效地、持续地充分发挥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设计、实验和实习实践,邀请企业专家负责实践性强的课程授课,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认识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题实习、创新课题等,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程问题,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特点,在已经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广厦建设集团等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和上海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设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积极洽谈,目前已经同中船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详细的实施计划正在拟定之中。
6.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工作中单独划拨名额,鼓励“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培养工作,各院系还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如增加任课教师酬金,担任学生导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岗位聘任和评奖评优时有一定的优先权等为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在国家还没有下拨启动经费的情况下,学校已将投入260万的专项经费支持10个专业(方向),主要用于学生企业实习学院和系也在前期的调研,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的一定经费,希望通过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利用浙江大学岗位聘任的有利时机,组建了学院层面的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教学团队给与经费以及业绩点的支持7. 制订了长时间实习的工作方案学校就“卓越计划”专业长时间实习工作的准备工作对有关八个学院(系)进行了走访调研,此后迅速布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在走访调研之前,学校已要求有关各学院(系)提交了“卓越计划”专业学生长时间实习的初步工作方案从调研结果看,“卓越计划”涉及学院(系)已有长时间实习的工作准备,有些院系已经有了或正在制订比较详尽的长时间实习工作方案。
如控制系首批学生将以毕业设计的方式进入中控集团,时间为2010年12月~2011年6月,时长6个月2011年开始,每年7月份专业工程师计划学生将进入中控集团进行为期10-12个月的长时间实习(实践)环节在企业实习阶段,要求整个实习时间一年不断线,学生接受企业员工一样的管理,校企配备双导师电气学院在2007级毕业设计指导细则中已推出部分学生执行长时间实习计划项目的有关政策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经费保障由于“卓越计划”在学生长学期实习、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高要求,生均教育成本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教育部和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将财政教育拨款与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人数挂钩,并且该项拨款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经费使用时间问题对于每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均应有相应经费支持,并且由于该培养计划贯穿于整个学生学制,因此希望下拨用于支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经费的使用时间至少为2-3年,不要在下拨经费当年必须用完2.政策保障有效实施“卓越计划”,应出台两个层面的政策一是政府层面,教育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沟通,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有关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对接收卓越计划实习生的企业能否给予财税等政策方面实质性的优惠,也可以考虑给相关的企业一定荣誉性的称号,以鼓励企业加入共同培养计划二是学校层面政策支持①师资政策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鼓励企业师资共同参与到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的制订、学生授课的工作中制订相关支持政策,如允许无教师资格的企业高级科研和管理人员授课、担任荣誉教授等;鼓励学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岗位聘任要求之一等等对于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均应实施双导师制,包括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导师的具体指导将有利于保障学生参与计划取得好的效果对校内专业导师应有明确教学工作量补贴,聘岗上最好有倾斜政策②保研政策支持为了计划的连贯性和提高学生的吸引力,卓越计划和免试推荐专业学位硕士如何挂钩尚需明确对于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明确给予一定比例的专业学位免试研究生的名额如果只保证有保研名额,但不能解决招生名额,工作不易开展,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浙江大学 2010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