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创作论教学教材.ppt
117页第三章创作论,创作论研究的内容,作家如何将社会生活转化成文学作品,即作家审美感受的形成、转化(对象化或客观化)及其呈现出的诸种形态,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作家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亦即客观主观主客观的统一,在此,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中心环节,它是联系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纽带具体来看,它包括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是审美感受的客体存在第二是作家审美感受的主观条件第三创作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审美感受的客体存在,即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这其中有以下三个层次: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美的,即美在生活?2社会生活美的显现方式3社会生活美对作家审美感受的形成的影响作家审美感受的主观条件,它包括:1作家自我的审美心理结构,或审美图式的构成2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把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转化成文学作品时的作用第一节创作主客体及其关系,一创作客体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本身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此有个著名的命题:美是生活,“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他又认为:“许多个别的人联结为一个整体,联结为社会;因此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社会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在其中蕴涵了人的所有创造成果,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超越的客观显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社会生活的美,一方面是现实的美,因为它凝聚着人类以往的创造经验和成果,这里包括人性中正面的内容,如爱、友谊、人情等等另一方面它还暗示着未来的创造可能和方向,这是一种理想的美亚里斯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既要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更要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也就是说人性中反面的东西,应该被否定,如贪婪、虚伪、强暴等等二)生活美与自然美,1自然本身无所谓美,是人以观赏的眼光看待它时,它才美,即人以心灵对其进行了情感的投注,是一种灌注生气的过程,人在欣赏自然美时总是将它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岁寒三友松、菊、梅,另外如中国古代文人对竹子的特别青睐,就是因其自身的形状与人的社会品质相类同,根深入地、挺拔高直、虚心亮节等等2自然美是一种自在的美,见不出人的创造的能动性,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它对人仍然具有一种局限性,使人不能将其尽收眼底3自然美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歌德一方面崇奉自然,另一方面也反对自然主义,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心智的果实,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三)生活美的显现方式美在特征,1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无限的杂多,它的普遍本质是隐藏着的,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显示出来的,这是由于生活整体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它是波浪式前进的,因而只能以局部和片断的形式显现出来。
所以文学要表现生活美就是要把握住它的特征,也就是说生活美的显现方式就是社会生活的“特征”,所谓特征,按照歌德的说明就是,充分显现出事物本质的个别现象特征是最本质的东西,只能在表现得最完满的个别代表上才可见出因此,由特殊而显现一般,才是艺术的正确道路2生活特征的两个方面事件和人,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的,普遍事件是层出不穷的,作为一种生活美,它们本身自然也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它们构成了艺术美所必须的材料,即生活细节,如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等等但这些还不足以显示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方面来,因为它们的代表性不大,因而使用它们所传递的审美信息也就不大,因而如果不是伟大的作家就很难由此创作出经典作品来,惟其如此,它对作家的创作才能要求就更高,因为在平凡中创造出美来才更显出作家的创作才能a大的现实事件,但重大的现实事件则不同,它们是各种历史阶段的转折点,是现实矛盾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当时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方向,这时就容易或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正因为这些重大的现实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突出特征,从而使描写它们的文学作品也因而成就了其不朽的伟业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司汤达的红与黑、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等。
因此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重大的社会事件所构成的事件只能作为艺术美的材料,而不能作为对象主体(即具有自我生命的文学形象,而非单纯代表作家主观意志的傀儡,是独立自足的艺术形象,它自己就是它的主宰,而不是标语口号的替身,也不是某个社会事件的说明书,或形象化的标识),也就是说事件的意义要通过它的主体,即人物形象而体现出来,它构成了人物性格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背景和契机,人物形象显现出性格,性格构成人物形象的内在根据,即灵魂而人物形象又如何得以确立起来呢?就是通过他对不同事件的态度和反应体现出来的b人作为事件的主体,(四)生活特征对创作的意义写生活特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矛盾:理论上应该表现生活美的整体,实际上做不到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就只能是以生活特征来显现生活的整体美生活美只能通过美的生活特征才能进入文学作品,也就是说一般是要通过特殊才能得到显现从主观上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艺术家须以整个的人格进行创作,在欣赏方面也是如此歌德说得好:“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首先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整个生活过程都写进他的作品其次人的感官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内容都纳入他的作品之中,在此即人是“单一的”,歌德的本意是指人的精神是一个整体,这其中有理性、想象、感觉、意志、热情等等,因此对美的创造和欣赏都不能单凭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通过全体才能发挥作用。
引伸一下,可以看作人作为个体是单一的,而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即杂多;人的感官是单一的,即有限的,而人的精神需求则是杂多,即无限的,概括地看,即无限丰富的内容要寓于有限的形式之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从客观上看,这更是不必要的,生活特征本身就是全部社会生活的代表,一个局部、一个片断都是对整体和过程的充分展现,由于它们处于整个生活的网结点上,因而就能以一个局部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全部丰富性来,以一个片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来人的生命和感官是有限的,即单一的,而精神是无限的即,杂多的,文学作品就要与人的这种存在状态相适应,即把无限丰富的人性内涵寓于一个有限的形式之中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我,(一)生活特征须经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的转化才能进入文学作品,只有艺术家才能发现生活特征的美,并把它创造成艺术作品,如海涅称:“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能认识他当代的诗意”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十六:“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我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二)作家自我的美感结构,广义的美感:整个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观念、趣味、习惯、理想、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就是审美感受我们在此所说的美感,是从广义上而言的,它实际上就是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作家审美的条条框框作家的美感结构决定或影响作家将生活特征转化为审美感受并现实化为文学作品的心理类型和模式A审美结构的内容、及其作用,1审美直觉:作家的感官(视、听觉)对美的生活特征所表现出的不加思索的直接反应和关注2审美情感:对审美直觉中的直接映象所做的好恶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客体的主体化过程它是作家的情感类型3形象或表象----形象储存、构成形象的模式使情感具体化和符号化,即赋于它一个形式的过程,它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是直觉映象同以往经验中的印象互相融合、修改、补充4审美认识:是作家以自我的审美理想审视表象使其由具体到概括的深化过程,它代表着表象对情感的制约如对白毛女中扬白老形象的改变,或者让其举起扁担向黄世仁打去,或者让其喝卤水自杀,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改造根据的正是审美认识5审美想象:即联想,就是在情感驱动下将各个表象片断联辍成一个完整形象的过程,它代表着情感对形象的改造,即在合于事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合于情理。
狄德罗称:想象“是人记忆形象的一种机能它包括:1.再造性想象是在事实如此的链条上增补一些可能如此的环节,基本上保持着表象的本来面貌2.创造性想象是在事实如此的链条上更多的增补了应当如此的环节,它必然要打破表象的本来面貌如窦娥冤里的六月雪,西游记里孙悟空勾生死薄等B结构形态及其层次,混沌的:五个心理要素是不可分的,融为一体的,就象苦、辣、酸、甜、咸之于调和一样整体的:即它们发挥作用时是整体的,而不是各司其职的,是同时发挥作用,并非是按步就班的动态的:即五要素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直觉并非总是处在最上面,而认识即审美理想也并非总是处在最下面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混沌的、整体的和动态的,纵向地看,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层次,它构成自我审美结构的基础,富于感性内容,主要是直觉部分意识层次,是自我审美结构的主导,富于理性内涵,主要是审美认识部分中介层次,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是情感和形象,它同时也是美感结构的核心,它们上下流动沟通了意识与潜意识层次如图所示:,情感、形象中介层次,情思意象,情绪印象,意识层次潜意识层次,审美认识、想象理性内涵,审美直觉、情感感性外壳,情感、形象,审美心理类型:,两个统一:是情感和形象的统一,它以直觉为基础,以想象、认识为主导的分享型、旁观型的统一;是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它以情感和形象为中介的自觉型、非自觉型的统一。
三)写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1创作动机不平则鸣,强烈的审美感受是创作的动力源泉恩格斯:“愤怒出诗人”韩愈,不平则鸣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需要2作家只能写他体验和感受最深的,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深,则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亦深,必是自身有切身体验的感受深,其情亦真、其形美,情感会为自己寻找到一个表现的方式,塑造一个形象如鲁迅之于红军长征、茅盾之于农民革命小说的写作;巴尔扎克之于高利贷者形象的刻画、司汤达之于红与黑、路遥之于人生的写作等等此即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之差别(文心雕龙情采)主观的审美感受是内在的社会生活,客观的社会生活是外在的审美感受具体而言: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就是作家主观感受的外在来源、内容和表现对象,它是客体的主观化;作家的主观审美感受,就是作家心灵感受到了的现实存在,它是主体的客观化a情感来源作家的自我感受来自于生活特征的强烈剌激,作家的自我感受不过是主观化了的生活特征而已b形象原型生活特征还为作家自我感受的客观化提供了对象主体,也就是说,生活特征为作家的审美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形象的原型3写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与写生活特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四)作家自我的美感素养,首先是社会生活和哲学方面的素养,生活为创作提供素材,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决定了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是道德方面的素养,它是作家的灵魂,提供了价值力量的保证决定了作家对善与恶的价值取向第三是艺术方面的素养,它包括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的素养,后者还包括创作和欣赏方面的素养,要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第二节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过程的一般规律,(一)创作过程的基本条件,1客体:社会生活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否则作家的审美感受就无从产生也无从表现2主体:作家要具有将这种审美特征转化成审美感受并形成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否则,既发现不了生活特征的美,也不可能将其转化成文学作品3关系:主客体即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与作家的审美能力必须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如海涅称:“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能认识他当代的诗意”诗人与诗意,境界与诗人,必须结成一种审美的关系,才有诗的产生二)创作过程的基本特征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学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艺术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它与其他生产过程有何不同,1一般的物质生产特征:规范化、标。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