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勤奋课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doc
3页说勤奋课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导语:《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下面是为您收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忆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良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根底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说勤奋》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一个设问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答复“是勤奋”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成功的花不会绚丽娇艳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拟熟悉的我国宋代出色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单独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
这局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孩子们的间隔,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心理认同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根底比别人差一点,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暗淡,时机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照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确实,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结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水到渠成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表达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本文选择的“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例证人物的匠心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