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收藏

编号:3430069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21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3-01-29
  
20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人教版二 年级 上册 数学 教案 完整版 教学 设计 反思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1 认识厘米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3)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纸条、图钉、订书钉。 学生准备:刻度尺、图钉、纸条、铅笔。 一、情景引入 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提示: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2)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明确:①不准确,大人和小孩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②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小孩,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3)收集生活中常用来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①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②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准备。 (4)现在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再互相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5)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量的都是课桌的长,结果却不同。 因为我们拃的长短本身就不一样。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同。 注意: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而生了。尺子上用相同的长度表示一定的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2.认识厘米。 (1)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2)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尺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尺子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3)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3.用厘米测量。 (出示教材第3页例3)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纸条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1)纸条长5厘米。 (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8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第1题:估计:3厘米 估计:4厘米 测量:3厘米 测量:4厘米 第2题:8 14 50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测量长度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得地方。 认识厘米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 3.用厘米测量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知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已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米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米。(教材第4页例4、例5)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课件。 学生准备:刻度尺、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一、情景引入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量程更大的尺子量) 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时,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注意:“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观察这把米尺(课件PPT出示图片),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①用米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②用米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③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④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⑤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米尺上看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 (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 (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略。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5、9题。 第3题:大约5支长1米 大约4根长1米 第5题:略。 第9题:鞋比10厘米长 门比1米宽 双臂伸开比1米长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认识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1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3 线 段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线段。(教材第5~6页例6、例7)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难点:线段的基本特征。 教师准备:毛线、尺子、课件。 学生准备:刻度尺。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线段。 (1)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2)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提示: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量线段和估线段。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小结: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3.画线段。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7,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方法一)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 (方法二)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第1题:第2个和第3个是线段。 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 2.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第1题:图略。提示:先测量图中线段的长度,再按指定长度画线段。 第2题:略。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对线段的认识。 线 段  特点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 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3006918.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