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doc
7页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那个人不能回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选自《列子·汤问》[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伯牙善鼓琴(____)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2)善哉 (____)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3)志在高山 (____) ①意向,心里想着③记载的文字4)伯牙所念 (____) ①惦记。
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3]由“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A.伯牙弹的曲子,锺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B.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听不懂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D.锺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D.文笔流畅优美3. 阅读实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温故而知新2)学而不思则罔[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4.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5. 阅读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加点词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6.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温故③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④之,不亦说乎⑤——(选自《论语》)[注释]①行:行走②焉:在其中③故:旧的知识④习:复习⑤说:同“悦”高兴、快乐。
[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说_____(shuō yuè) ②矣_____(yǐ ài)[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的事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7. 阅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C.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阅读理解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①,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②,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③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④粉则太白,施朱⑤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⑥,齿如含贝⑦注释:①止:与下文“退”相对,指留下②臣里:我家乡③东家之子:东边邻居的女儿④著(zhuó):搽⑤施朱:涂烟脂⑥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⑦含贝:比喻牙齿整齐洁白[1]上文哪些语句影响到课文《白鹭》作者的遣词造句?请用“________”画出来。
[2]找出文中的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例:(止)—(退) (____)——(____) (____)——(____)10.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11. 阅读文言文《晏子使楚》,完成练习晏子使①楚楚人以②晏子短③,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⑤使,各有所主⑥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⑦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⑧使楚矣!”(注释)①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②以:因为③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④袂:衣袖⑤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⑥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指国君⑦不肖:不贤,没有德才⑧宜:应该[1]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使狗国者从狗门入2)齐无人耶?使子为使[2]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词语,我知道“张袂成阴”的意思是_________这三个词语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3]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____的人用两个成语或四字词语概括)12. 课外阅读约不可失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____________)(3)公将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13.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注释)①大抵:大概②牵强暗记: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