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苗苗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doc
5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
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1).西方列强的侵略(2.)阶级矛盾的激化 客观原因(3.)自然灾害严重(4.)理论基础:洪秀全的宗教理论(5).组织准备:拜上帝教的创立及发展 主观准备2.过程金田起义1851—开始 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定都天京1853—与清对峙 北伐西征东征—全盛 天京变乱1856—转折 后期防御战 天京陷落1864—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2).战略上的失误如北伐)(3).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与相关的课文,掌握它的原则、方法、理想,领会它的基本思想。
1) 内容:⑴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 ⑵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⑶实施目的:大同社会(2)评价: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它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⑵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资政新篇》(1) 内容:《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教师补充材料:“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让学生阅读、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然后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 (2)评价: 《资政新篇》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其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同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4.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国际意义)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起因:有外来侵略和战争赔款的因素2)形式:利用外来宗教3)任务:反封建反侵略4)纲领:《资政新篇》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5)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去的(6)国际: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