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 陕西三原.doc
22页魅力三原欢迎您 目录我的家乡~~~~~三原 1概述 1地理位置 1自然气候 2旅游景区 2旅游指南 3特产 4历史文化 5近代历史 6政治经济 6农业 7工业和建筑业 7固定资产投资 7国内贸易 8基础设施投入 8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8发展优势 8概述 三原县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县位于富平以西,泾阳以东,西安以北,铜川以南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县,已有1560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面积576.9平方公里,人口40.2万邮政邮编:713800;辖10镇4乡205村;县政府驻城关镇 三原区位优势明显,是省会西安的北大门、西南距咸阳、北距铜川均约30余公里交通比较发达,西铜一级三原县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孙髯,近代的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当代书法名家刘自椟、谢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三原 三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荟萃,境内有文物景点114处,其中城隍庙、唐高祖李渊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
目前,一个以城隍庙为龙头,以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峰木塔为支撑的旅游景点体系初步形成公路、西韩公路纵贯南北,咸宋公路、咸铜铁路横穿东西县干公路18条总长220公里三原县历史悠久,自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已有1556年历史,古时称池阳,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陵寝所在地,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地理位置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南距西安、西距咸阳、北距铜川、东距闫良等省内大中城市均约30公里左右,处于得天独厚的“弧心”位置西(安)铜(川)一级公路、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西安至平凉铁路、107省道关中城镇快速干道环线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道路交通网络自然气候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旅游景区 三原名胜有新兴镇惠家秦汉宫殿遗址、武官坊的黄白城遗址、唐太祖李虎墓、唐高祖李渊墓、唐武宗李炎墓、城隍庙、龙桥、中五堡文峰木塔,杨虎城公馆等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树,四季争妍,假山秀石,曲径通幽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使其更更具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城隍庙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
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于右任故居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先生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会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浓浓乡情和“布衣大臣”的高尚情怀 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城北,是我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
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廷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县文物旅游局管理 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纪念馆位于三原县城东“西三”一级公路入口处,1992年由家乡政府、群众干部以及台湾、日该国等各界人士集资兴建,1997年9月正式开馆对外开放。
馆内有“于右任生平事迹展”、“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和“全国名流书法展”三个陈列室和碑亭、碑廊是学习书法、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佳场所曾接待大批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和专家 古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孟店民宅孟店民宅古建筑群,位于三原县城西北10华里的鲁桥镇孟店村施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住宅该建筑古朴典雅,高台石阶,曲屋连属,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风格其中琳琅满目的砖、木、石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工艺精湛绝伦,寓意深刻准确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于一部隽永的历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精巧的建筑,精湛的雕刻,精美的书法绘画及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游人和影视单位前来观光拍摄 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城东南10华里的安乐乡中王堡,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陕西唯一一座木质古塔。
塔共三层,六角攒顶,四重檐,冀角高挑,玲珑俏丽塔高24米,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塔基之上,塔台与北侧大殿之间有砖筑坡道相连塔内设有扶梯,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层,登塔远眺,阡陌交错,远山如黛,泾渭如链,景色如画,使人心旷神怡旅游指南特产 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该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三原泡油糕 由唐代佳点“见见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糕面隆起,泡泡蓬松,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状玲珑剔透,犹如巧制凌花 泡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 “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
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独到之处平时人们吃的油条油饼蓬松发虚主要是因为钒碱和面粉的配比恰当,放入热油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膨胀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钒也不施碱,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烫面,同样蓬松涨发它要求糕饼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处,对油温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油糕投入到一定温度的油锅内,内部水蒸气大量形成,气体急剧上升的同时,蛋白质性变而展开,淀粉膨胀焦化,气泡逐渐形成,并在高温环境中固定下来,要求出锅的油糕不落架(不蔫不瘪) 三原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赞赏它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
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
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历史文化 县境内从原始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