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渡汉江-古诗-赏析.doc
2页初渡汉江-古诗-赏析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家的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于文学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对于一些无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钩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季节〔“岁阑〞〕,兼写江上风光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更使读者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理解得很多。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蕴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象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非常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重的怀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象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络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象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非常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