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崇幼儿天性.doc
3页尊崇幼儿天性,引领自然成长无锡市港下中心幼儿园 周晓芳 【文章摘要】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天性主要存在于被佛洛伊德称之为精神或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本能—“本我”之中,因此,儿童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规定着儿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历程而成人要做的只是发展和了解儿童的天性,顺着天性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就足够了关键词】天性 自然 等待 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先生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要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追求幼儿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肯定幼儿现实生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一、尊崇天性,培养创造力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天性主要存在于被佛洛伊德称之为精神或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本能----“本我”之中,“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
本我”中唯一占优势的特性是它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包含着种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此,儿童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规定着儿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历程而成人要做的只是发展和了解儿童的天性,顺着天性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就足够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指出,孩子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围环境通过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为他自己所欣赏的东西每个成年人都应当相信,我们的孩子具有创造的能力,而创造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就成为幼儿园各项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制定合理的目标以往的幼儿教育活动,常常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首要的目标因而,在活动中,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竭尽全力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即使有一些动手操作实践,也大都是作为一种“点缀”或者为了验证所传授知识的正确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某部分知识的掌握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只有乐学、会学,有探索精神,有创造力,才能终身受益。
所以,教育活动的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支持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发现,发展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让幼儿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2、注意动手操作创造的前提是探索、体验、操作,这是幼儿创造的源泉成人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探究、体验,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这种操作必须体验探索过程,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支持和引导幼儿个别和小组发起的探索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学习创造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颜色、气味、形式、运行方式、因果关系等,都可以产生创造家长和老师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要允许幼儿出错,因为幼儿的许多错误源于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可笑的观点,在幼儿看来也许就是合理和正确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从事有创造性的活动 3、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和老师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其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来鼓励孩子发散思维例如: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要求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越合理越好又如:给孩子讲故事《熊医生过河》:“天气忽冷忽热,小河对面的森林里,有许多动物生病了熊医生要过河去为动物们治病,可是河上没有桥,该怎么办呢?”,请孩子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越合理越好这样孩子思维得到了训练4、鼓励交流探讨语言是思维的表象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当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操作的过程和发现,更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地了解事物幼儿在任何操作活动中,动作和语言都是同步进行的同伴间的交流、争论,很多时候都是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教师应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想和解释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能争出个新思路、新举措,新颖大胆的想象,对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家长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幼儿原本就有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总之,成人要尊重幼儿的创造天性,欣赏他们的创造精神,呵护他们的创造想象让幼儿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想象和探索,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好的开发,让创造的幼芽在孩子们身上茁壮成长。
二、野趣活动,回归大自然符合天性的教育就是自然的教育卢梭作为“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强调“自然的教育”的重要性,按照它的观点,人首先是大自然的学生,教师只应该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进行研究,观察,照料和跟随孩子处在生命第一时期的早期儿童,他们的心智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他们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大自然对他们敞开了怀抱,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言,“新的生命不是别的,它意味着刚刚被唤醒准备接受大自然的印象”“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这一艺术完全依赖于儿童接受的外部印象同他已发展的能力的精确程度之间的关系与和谐大自然是蓝天下的学校,它有着非常丰富的东西等待孩子们去发现、去探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了“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的目标所以,教师应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幼儿走进自然、投身自然、亲近自然,1、寻找园内的自然世界就大自然而言,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供幼儿种植一些常见蔬菜的种植园地,有动物角里的小动物,有草丛中的蚱蜢,地上的蚂蚁,空中的蜻蜓、蝴蝶等,这些都是幼儿观察的对象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切,我设置了捡落叶,种植,捕捉蚱蜢、蚂蚁等活动。
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桃花开了、柳树绿了、石榴成熟了……都成为幼儿日常观察的素材在幼儿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更是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爱动物的情感2、投身野外的农田在油菜花飘香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在田埂上,闻浓浓的油菜花香,看飞舞的蜜蜂,欣赏大片大片的金黄所产生的壮观与美丽在麦苗拔秀的日子里,我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到麦田里观察成长中的麦子,感知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在稻谷、麦子成熟的季节里,我带孩子去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收割、怎样脱粒的,体验农民伯伯收获的喜悦及劳动的辛劳我还请家长在家中带幼儿去采摘蔬菜,掰玉米,挖山芋……在和农田的亲密接触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亲和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探根究底的探索兴趣更体验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从而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重要3、涉足郊外的公园在公园里,往往会集中一些孩子们平时较难看到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为了让幼儿更贴近自然,在家长朋友们的支持下,我园组织幼儿进行了春游活动,参观了苏州农林大世界,在游玩中,孩子们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万物复苏的生机;穿梭在各个植物园里,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发展;看到了奶牛,骆驼,鸵鸟等平时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动物;欣赏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热带鱼,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质。
三、学会等待,勿拔苗助长自然的教育要求我们学会等待儿童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它表现在儿童发展的进程中,而且是不能违背的自然的教育就必须与这种进程保持同步当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受机体内部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儿童成长中各种机能的出现都有一个内部时间表,外部环境虽然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足以改变机能成熟的步伐,某种机能尚未成熟时,若通过教育或训练,促使其提前出现或加速发展,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至使这种能力的发展受阻儿童是成长的主体,成人是无法替代他们成长的,因而成人应当给他们自主成长的机会有人主张,教育主要是为儿童搭造自主攀登的脚手架;也有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要为儿童留下足够的“空白”,使儿童自主学习,探索,体验这些主张无疑是高明的确实如此,有时候教不如不教,说不如不说,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不如沉默无语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次活动中便给孩子留下了许多时间我们坐在高岗上,周围是草虫发出的一片和谐的合唱,空气中散发着沁心的草香大家都没有出声无须向孩子们多说话,不要对他们强行讲述,话语并非娱乐,而对话语的厌腻则是最有害的一种感受孩子不仅需要听孩子的讲话,而且需要沉默;此刻,他要思索,要对所见所闻进行思索。
对于教师来讲,在讲述上掌握分寸是很重要的不能把孩子变成感知词语的被动物需要理解每个鲜明的形象,不论是实物的还是词语的,都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善于给孩子以思考的机会,这是老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置身于大自然时,要让孩子有机会听一听,看一看,感受感受……这时苏霍姆林斯基是沉默的,但他给儿童留下了进行自主的精神活动的时机这时,讲不如不讲,任何言语都会对儿童正在积极从事的有意义的精神活动造成侵扰教育应该还儿童一个真实的童年,让他们欢笑,跳跃,嬉戏,也应该让成人从孜孜不倦的“教”中解放出来正如卢梭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分配每个人的地位,并且使它固定于那个地位,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为了人的幸福,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