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读何时了.doc
3页唱读”何时了 重庆市南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罗晓敏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名师课堂在互动交流环节中,一位听课教师向名师发问:“如何纠正学生唱读?”在另一个全国名师献课活动中,一位听课教师同样问道:“坐着的是极有名气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何还存在唱读……”的确,小学生“唱读”现象相当普遍,已成顽疾面对这种顽疾,名师授课也陷入了窘境,一般教师授课更是司空见惯我不曾忘记刚接手新班时,为学生的唱读而苦恼过;也一直不能释怀自己借班献课时,为学生“唱读”费尽心机;在指导教师上课、赛课、献课时,同样为他们无法纠正学生的唱读而纠结到底何为唱读,为何唱读,怎么纠正唱读呢?笔者作了以下思考一、何为“唱读”1.“唱读”无情感在教学中出现的“唱读”,是指用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成不变的拉长字音的读错误地认为一字一顿,拖声拉调地“唱”才叫读书,才叫美,总是以不变的声音语调应万变的朗读材料,不管字音,不解字词句义,也不顾文章的句逗停顿和情感基调,其腔调既无抑扬顿挫之感,又单调呆板,没有情感,令人乏味2.“唱读”有危害这种有口无心的“唱读”,危害不浅由于“唱读”,朗读时语调平淡,不能正确表达感情;由于“唱读”,读书时不注意语义,因而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习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唱读”还影响学生声带的正常发育有专家指出,整篇课文都按同一音调、音速朗读,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感情,平铺直叙,死板重复,可导致学生的声带发育不好有些成年人写文章不会正确使用标点,念材料或讲话扯长腔,语调平平,缺乏感情,这些现象很多是唱读引起的后遗症3.“唱读”犯规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毫无疑问,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获得体验以及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师如果对“唱读”现象不引起重视,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会用他们固有的拖腔拉调的方式来“唱”读每一篇文章,“唱读”将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敌人二、为何“唱读”1.习惯促成 “唱读”孩子在入小学前,或多或少都在父母或幼儿园老师的教导下读过童谣或儿歌等,大人和孩子都会无意识地拖长音来巩固识记所学内容儿时的童音虽拖长也觉纯净美妙,但长此以往,难免养成拖腔拉调的习惯进入小学后,这种习惯如果没得到及时纠正,便滋生为“唱读”,这种不良的读书习惯便成为“唱读”萌芽的摇篮2.生理衍生 “唱读”儿童的发声系统与呼吸系统还未成熟,再加上人们平常的呼吸是自然呼吸,而朗读时的停顿换气则需要根据朗读材料来确定。
小学生年龄小,积累不足,辨别力相对较弱,无法快速判别哪里停顿,哪里换气,只适应于指读或顿读,靠拖长音把单个字连词成句这样的读书方式便衍生为“唱读”3.齐读孵化 “唱读”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齐读是孵化“唱读”的温床学生单个朗读没问题,一到齐读就开“唱”那是因为学生集体朗读时,为了达到声音洪亮整齐划一的效果,会有意无意地受同学的影响,等待同伴与自己的语速达到一致,你等我、我等他的过程便无意识地拖长音,于是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唱”到一路,“唱” 成一腔学生为了顺应老师齐读的要求,下定决心当“南郭先生”跟唱到底,唱的结果便是不识其字,不知其境,不明其义4.方言助推 “唱读”朗读时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熟悉程度影响其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遇到课文中有不熟悉的生字,再加上拖沓的方言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字音上的区别,学生在朗读时就得思考这个字与方言的读音有何不同,这一思考的过程自然又促使其拖长音,拖长音的频率一增加,“唱读”现象自然接踵而至三、纠正“唱读”1. 划好停顿,读出节奏美朗读训练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强调字正腔圆、流畅明快,引导学生划好停顿,读出节奏,掌握好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标点符号的停顿,正确断句,读好长句,避免“唱读”现象的发生。
如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场上特等奖获得者张文花在指导学生读“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时,让学生感受数星星的过程,体会到逗号后面停顿要稍长这样,学生自然能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理解句意,读出节奏美2. 减少齐读,读出变化美心理学家说:“要获得成功,就要先获得自由同样,要避免“唱读”,就不能过多齐读,得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变化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音的的齐读次数尽量让学生采用自由读、领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与文本对话时所领悟的情感以笔者当初借班执教《荷花》为例,结束部分不用设计配乐齐读全文,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千姿百态的荷花美之后,放手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让满池的的荷花“活”起来,读出个性美,读出变化美3. 范读引领,读出韵味美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教学中,学生自由发展的同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老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适时引领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学生难以把握、难以体会的语言文字,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应充分发挥。
让学生读课文之前,充分发挥范读、领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模仿当然,范读只是引路,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也不宜过多、过滥当师生都入情入境地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自然能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读出真情,读出韵味4. 评价促读,读出自然美孩子在朗读过程中并不容易知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善于围绕字音的准确率、停顿的节奏感、语速的快慢度以及是否像说话那样自然流利等方面来评价、点拨、引领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认识到自身朗读的成功之处和改进的方面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多是:“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自然而然学生无不以此为标杆,向其靠近像这样精当的评价,巧妙的点拨,既能有效抑制学生“唱读”,又使学生的朗读真正成为“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我心”源于学生,顺学而评,评而促读,岂不为自然之美?5.学科联动,读出和谐美纠正“唱读”不能只靠语文学科,需要不同学科通力配合,形成教学合力另外,学校和班级等还应多开展演讲、朗诵、辩论等形式的训练活动和竞赛活动;同时,提倡学生在平时的谈话过程中也尽量用普通话这样学科联动、整合资源,既能全方位巩固字音,多维度训练朗读,又能有效地变铿锵的字符为琅琅的书声,最终达到化“唱读”为“畅读”的境界,读出和谐之美。
总的说来,我们应该想尽千方百计纠正“唱读”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变刺耳的“唱读”为流利的“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