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真派道士黄公望简介.docx
4页20XX 年全真派道士黄公望简介黄公望(1269 年-1354 年),元朝著名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下面是全真派道士黄公望简介人物简介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浙江行省永嘉州 (今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外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元至倪瓒元(1335 年~1340 年)中,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被诬入狱,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 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1 / 4了兴趣。
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纸本,水墨,纵 33 厘米,横 636.9 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 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 83 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烧成两段(后人分别名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现 《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但也确实学过荆、关、李成因当时董源的名气还不如荆、关、李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强调他学荆、关、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强调学董,也屡屡提到荆、关、李,恐怕也有趋向时尚的意思在内后来论者只说他学董,乃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黄公望画的实际加以陈述的,倒是更符合实际些《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 富春大岭图》、 溪山雨意图》、《 《《快雪时晴图》、 九峰雪霁图》、 丹崖玉树图》、 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
2 / 4人物生平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 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 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是否原是陆氏子,尚存疑元明间的多数著作并无陆氏子之说,包括明写本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仅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持陆姓出继黄姓之说黄公望的历史影响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自始至终流行李、刘、马、夏水墨刚劲派画风元赵孟頫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但赵的绘画全面,风格也多变,其山水画早期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为主然无固定面貌黄公望虽受赵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巨,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
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3 / 4向画坛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画,本来不受人重视,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关仝、范宽,评为“才高出类……百代标程”这里没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后期米芾发现了董源画的妙处,开始宣扬,但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视,以后便无反应至元代,和赵孟頫同时的汤厚则以董源代关同,谓“李成、范宽、董源,……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画鉴》)此时董源已为三大家之一至黄公望《写山水诀》谓:“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董源的地位步步高升,在黄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实践影响后人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