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常见鸟类.doc
16页1、 黄臀鹎(bei,第一声)鹎是一类在亚热带热带地区很常见的鸟,云南有很多种鹎,黄臀鹎在云南东部和北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云南一般把鹎俗称为“黑头咕”或者“黑头倌儿”黑头”说的就是很多种鹎外貌上的共同特点——头顶是黑色的;而无论是“咕”还是“倌儿”,模拟的都是这种鸟的叫声黄臀鹎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到3000米的各类有林地带,喜欢较为开阔的环境它们结群生活,群体从几只到上百只规模不等群鸟在活动时往往相互呼应,发出浑厚圆润的鸣叫声,非常热闹动人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浆果和昆虫,尤其喜欢各类阔叶植物的果实,在森林中扮演着播种者的角色它们喜好在森林边缘或者小块的林地周围活动,又十分大胆活泼,因此对人工园林和乡镇庭园的植被有很强的适应性,是城市中最常见的鸟之一黄臀鹎主要在树冠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很多种鹎在臀部都有鲜艳的黄色或者红色羽毛,黄臀鹎就是因黄臀而得名的黄臀鹎个头不大,只比麻雀稍大些,但由于它们喧闹的个性,在野外很容易找到2、 [树]麻雀云南人更习惯把麻雀叫做“瓦雀”,呵呵我们习以为常的麻雀为什么还要叫做树麻雀?因为除了我们天天见到的这种麻雀,中国还有很多种其他麻雀,像山麻雀、家麻雀、黑胸麻雀等等。
在所有这些麻雀中,树麻雀是中国最常见的城市麻雀而树麻雀这个名字则是从英语名字翻译过来的,因为在西方国家的城镇中这种麻雀不如家麻雀常见,而它们更多地出现在田园树丛中,所以被命名为树麻雀树麻雀是中国的所有麻雀中唯一一种雌雄同色的耳朵位置上的黑色羽斑是它们区别于其他麻雀的特征在昆明郊外的田野中还有另一种麻雀——山麻雀,山麻雀就没有黑耳羽,雌雄颜色相差也很大不过刚刚出窝的小麻雀是没有黑耳斑的,要到嘴角的黄色退去时才会具备这一特征树麻雀不会在树枝上搭建窝巢,它们只能把巢筑在树洞、墙洞、瓦檐或者建筑物上的其他凹陷、洞窟中它们以草籽、昆虫、浆果以及人类抛弃的食物残渣为食育雏期间它们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刚出巢的小鸟也大量捕食蚜虫等昆虫虽然偶尔会有成群的麻雀光顾粮田,但它们终归是一种于人类有益无害的小生灵现代建筑物的特点使得它们丧失了很多在城市中筑巢的条件,而剧毒农药的使用也在很多乡村地区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事实上在最近二十年间树麻雀已经在很多地方——比如四川大部——彻底消失了3 、白鹡鸰(ji ling,念做“吉灵”)鹡鸰和麻雀亲缘关系很近,但是长相非常不同所有种类的鹡鸰颜色都很干净明快,有的还有几分艳丽。
白鹡鸰是中国最常见的鹡鸰,在中国有六个亚种的白鹡鸰,云南能见到六种里面的四种,图上的这只属于云南最常见的一个亚种,白鹡鸰的西南亚种这种白鹡鸰终年在云南栖息繁衍,另外三个亚种的白鹡鸰只在秋冬季节出现在云南,不在云南繁殖后代,相貌与图上这只略有差异,但颜色大体脱不了白鹡鸰黑白为主的基调白鹡鸰在云南大多数地方俗称“颠颠雀”、“点水雀”或者“叮叮佩”前两个名字来源于这种鸟的行为习性它们经常一边叫一边做高低起伏的波浪状飞行,不飞的时候尾巴也老是在上下晃动,所以有个“颠颠”的名号;“点水”则是说这种鸟经常在水滨走动觅食昆虫或是贴水飞行后一个名字包括“鹡鸰”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对它们鸣叫声音的描述了昆明是个水城,很容易看见白鹡鸰的身影如果不经意间看见一只黑白色的修长小鸟高高低低地边飞边叫掠过头顶,那就多半就是碰见它了滇池畔的农田滩地和昆明城区的公园绿地草坪为很多白鹡鸰提供了觅食栖居的场所这些小鸟在秋冬季节会聚集到城区中的某些大银槐树上过夜,天黑时分叫成一片,也算一项景观有些北方观鸟者到昆明后见此景不禁感叹:“在昆明白鹡鸰远比麻雀多啊!”4 、戴胜戴胜是一种很常见也很漂亮的鸟,而且十分乐于和人类亲近可是这么一种鸟却有诸如“臭咕咕”“屎咕咕”之类的俗称,很令不了解它们的人疑惑,其实这跟它们的习性是密切相关的。
戴胜个头比鸽子稍小它们一般都在地面觅食,用细长的喙伸入土壤或者堆积物中探寻各种可以果腹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蚯蚓、蜗牛、蛴螬、土蚕、蟋蟀和蚂蚁幼虫之类由于鼻孔离喙端甚远且似乎天生对各种臭味有抵御能力,它们尤其喜欢在堆肥的地方大块朵颐各种蛆虫,然后又常发出“咕咕咕咕”的低沉吟叫,所以才得了臭咕咕这个诨名戴胜在树洞、石缝或者墙洞乃至砖瓦堆一类的地方筑巢,巢材堆积十分随便另外,许多鸟都会尽量把雏鸟的排泄物从窝里清走,戴胜却任由窝里的排泄物堆积如山,有时候甚至连窝外都堆满它们遗弃的各种昆虫甲壳和残骸,十分狼藉这样的习性是否有助于戴胜从小培养超强的抗菌能力不得而知 由于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对人类农耕文明的适应性,戴胜在近代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鸟欧洲、亚洲和非洲都有他们的身影不过有学者认为非洲南部的戴胜是单独一种;除此以外,对其他地区的戴胜而言,它们同属一个宗族是勿庸置疑的它们除了生活在开阔的林地和灌丛而外,也能生活在农庄周围和牧场上,甚至还能在面积较大的城市绿地里安居乐业在昆明,能滋生大量土蚕的人工草坪成为了戴胜最喜爱的觅食场所5 、棕背伯劳伯劳是一类很凶猛的小鸟很多种伯劳都有黑色的眼罩,很有点强盗的味道。
棕背伯劳是中国南方个头最大的伯劳,也是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最容易见到的伯劳品种云南的棕背伯劳有两种,一种就像照片上的这只,另外一种整个头顶都是黑色的它们喜欢在庭园,农田附近和水滨的高草地上活动,最喜从突出的高处扑食地面的蚱蜢,有时候也会发狠捕食青蛙、蜥蜴、小鸟甚至老鼠这么大的动物一旦抓获大的猎物,它们就将其叉到突出的尖树杈或者仙人掌刺上挂起来然后慢慢撕食伯劳的叫声很嘹亮刺耳,偶尔也会模仿其他鸟发出婉转的鸣叫它们会大胆地攻击小型猛禽或者乌鸦一类的大型鸟,总之是个狠角色6、暗绿绣眼鸟在云南,很多像暗绿绣眼鸟这样圆溜溜绿茵茵,个头没有麻雀大的小鸟都被叫做“绿豆雀”在所有这些“绿豆雀”里面,暗绿绣眼鸟的特征是最明显的——白色的眼圈暗绿绣眼鸟在中国分布广泛,生活在北方的个体冬天南下,而云南的种群则终年居留它们虽然看似娇小,但飞行能力很强暗绿绣眼鸟食性比较杂,在春夏季节,它们往往群聚在开花的树木上吸食花蜜;在秋天,它们又会到缀满浆果的树木上大吃一番而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会以小群体为单位在树木绿叶间积极仔细地搜索昆虫、虫卵和蜘蛛一类的小动物为食暗绿绣眼鸟生性随和,鸣声多为轻柔的吱声,在繁殖季节偶有啭鸣。
它们很乐于跟其他鸟在一起活动在昆明地区,经常与暗绿绣眼结伴出现的鸟就有黄臀鹎、大山雀、绿背山雀、红头长尾山雀、栗臀shi、蓝翅希鹛等很多种如果观鸟者熟悉了暗绿绣眼和黄臀鹎的鸣叫声,其实就能很方便地找到那些喜欢跟它们一起活动的其他鸟类7、黑喉石鵖(ji,机),8、 灰林鵖鵖是一类生活在开阔生境的小型鸟,大多颜色简单,鸣声单调黑喉石鵖和灰林鵖是云南大部最常见的鵖,在云南南部还有其他种类的鵖生活黑喉石鵖往往生活在树木很少的环境中,例如菜地、水滨草地、干旱荒芜的高地之类的地方它们是很多贫瘠环境中最常见的鸟,生命力相当顽强,即使在只有岩石和些许荒草的地方,它们也能很好地生存下来这种鸟的雌雄颜色相差甚远,但幼年的雄性和换羽中的雄性与雌性相貌差别就不很明显它们成对或者以家族群为单位生活,很少集群成年个体经常长时间站立在领域中的突出枝干上,偶尔迅速将尾羽展成扇形又收拢,同时扑打翅膀并发出粗噪的“喳”“喳”“喳”声,向周边的同类宣示自己对一片领域的占有灰林鵖习性与黑喉石鵖有类似之处,但它们更喜欢有灌木或者稀疏树木,且相对潮湿的环境它们不像后者这么喜欢暴露自己的行迹,尾羽也不开合,代之以轻微的晃动在冬季,偶尔能看见小群雄性灰林鵖集群活动。
灰林鵖虽然不像黑喉石鵖那样坚忍不拔,但是它们更能适应炎热的气候,能生活在海拔很低的地方9 、鹊鸲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有个罗宾汉,好多外国人名字叫做“罗宾”罗宾到底是什么呢?其实“Robin”就是一种鸟的名字了,事实上robin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大多有小巧的体形,醒目的羽色和动听的歌喉,这个家族的中文学名就叫做“鸲”了鹊鸲是昆明乃至云南各地最普遍的鸲它们黑白对比强烈的羽色十分好认,雌鸟的深色部分不像图片中雄鸟的这么油黑,而是一种没有光泽的深灰色在中国南方,喜鹊较为少见,很多人会把这种鸟误认为喜鹊,事实上它们俩不仅体格相差悬殊,而且根本就不是一个家族的,习性也毫无相似之处以前的小学课本里面有一课讲的是喜鹊如何筑巢,而貌似小号喜鹊的鹊鸲却没有喜鹊那样的技艺它们的巢都在墙洞或者树洞里面,草草絮上点乱草就是了,非常简单,可是足够隐蔽鹊鸲一般在较低的树木上活动,喜欢在地面觅食,尤其喜欢在堆肥处觅食蚯蚓和蝇虫,因此它们是庭园和苗圃中的常客,在有些地方也就得了个“粪雀”的不雅称号,虽然如此,它们的歌喉确实是一流的尤其在三四月求偶时,雄鸟会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立在高高的树枝或者屋顶上发出极其悠扬嘹亮的鸣叫,旋律极具变化,雨后鸣叫尤欢。
鹊鸲一般成对生活,每个繁殖对都会占领一定区域,不允许其他同类在其中停留有时会遇见一只雄鸟与两只雌鸟同时出入一巢的情况它们在自己的领地中时会表现得极其勇敢,有时甚至会主动地驱赶靠近的小型猛禽10 、红头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是另一种在昆明周边的林地中最常见的鸟,如果算绝对数量的话,它们可能比黄臀鹎还多红头长尾山雀极其小巧,往往能在一片叶子正面背面来回腾挪,正立倒挂,活动自如异常它们喜欢集群活动,十数到数百不等,常与暗绿绣眼等共同出现,并成为混合鸟群的主体成员它们的鸣叫声为一连串轻微的兹兹声,与其他种类的长尾山雀以及同样见于昆明的黄腹山雀大同小异它们就靠这种声音在浓密的枝叶间保持与同类的联络和通报各种信息虫卵和蚜虫之类是红头长尾山雀最喜爱的食物,它们必须花大量时间不断移动觅食才能满足每日所需,所以要在林子里面跟上它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1、大山雀,12、 绿背山雀山雀是一大类分布在北半球森林中的小型鸣禽,大山雀是这些山雀中分布最广,个头也最大的可是虽称“大”,其实也就跟同类相比显得大罢了,大山雀的个头其实还没有麻雀大大山雀又叫做“白脸山雀”,这是显而易见的了但事实上很多种山雀的脸都是白的(包括绿背山雀,沼泽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黄腹山雀等,以上山雀都见于云南境内各地)。
大山雀区别于以上各种山雀的突出特征在于它们那从下颚一直延伸到臀部的宽黑带和两侧灰白色羽毛形成的鲜明对比图案大山雀主食昆虫,它们既能在枝叶间搜索猎物,也会撕开那些较薄的树皮拽出藏匿其中的幼虫和虫卵它们短粗的锥形喙使得它们做起这种工作来十分得心应手在果实丰收的时节,它们也会啄食浆果和小型坚果大山雀觅食的本领多种多样,这也是它们能得以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大山雀在大约二十年前学会掀开牛奶瓶上的纸盖偷吃牛奶,这种伎俩竟然不久之后就在欧洲大陆的大山雀间流行开来这说明这种鸟不仅适应力强,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弱,是挺聪明的家伙大山雀的巢筑在树洞或者墙缝里面,在近人居的地方它们一般难以跟麻雀竞争巢位,因而数量相对较少成年鸟一般单独或者成对活动,但在冬天常可见到成年带当年的幼鸟组成家族小群活动在云南从海拔100米的热带河谷到3000米4000米的高寒山地,都能找到这种鸟的身影绿背山雀与大山雀非常相似,只是颜色更加浓艳,在野外可以靠黄色的腹部迅速将其辨认出来它的习性食性也与大山雀几乎无异,但绿背山雀对生活环境要挑剔一些,倾向于在海拔800到2000米之间的阔叶林或者混交林中生活在很多地方这两种是重叠分布的,至于它们怎么分享有限的资源,那就是有待我们在观鸟中仔细发现的问题了。
13、黑头金翅雀云南的傣族人民信奉南传上部座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历法也有十二个属相,其中有一个属相就是金翅雀金翅雀体型约与麻雀相当,但比麻雀显得纤细一些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飞羽上的明黄色,尤其在飞行的时候,非常漂亮另外金翅雀的鸣声也很有特色,类似金属薄片撞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