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广东省卷)(全解全析).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mw****2
  • 文档编号:419221736
  • 上传时间:2024-03-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9M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广东省卷)历 史(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约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遂公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翔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获得历史认识的唯一途径 B.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可相互印证C.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D.大禹治水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答案】B【详解】从题干材料可知,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约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的遂公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也对大禹治水的事迹进行了记录由此可知,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是可以相互印证的,B项正确;获得历史认识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书籍、影视资料等,考古发现是获得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与黄帝有关的远古传说,且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并非完全真实可信,需要通过考古证实,排除C项;从题干材料中,并无法说明大禹治水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排除D项。

      故选B项2.据考古发现,山东齐国故城临淄(今淄博市)有冶铁遗址六处,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有四十余万平方米这可以说明当时(   )A.政治中心的商品经济发达 B.官营手工业垄断铁器生产C.齐国冶铁业生产规模较大 D.井田制推动了冶铁业发展【答案】C【详解】依据题干“山东齐国故城临淄(今淄博市)有冶铁遗址六处,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有四十余万平方米”可知冶铁遗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占地面积较大,由此可知当时齐国的冶铁业生产规模较大,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齐国手工业的状况,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体现齐国的冶铁业为官营,而且盐铁官营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涉及井田制与冶铁业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考察文化现象或有关事件,寻找其中的共性,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政策或发明的共同作用是(    )①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A.改进了书写材料 B.推动了汉字的演进C.提高了纸的产量 D.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统一文字促进了全国的文化交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方便了书写,促进了文化交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改进了印刷速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由此可知,三者的共同作用是都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改进了书写材料属于造纸术发明的作用,片面,排除A项;推动了汉字的演进属于统一文字的作用,片面,排除B项;提高了纸的产量属于印刷术的作用,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4.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这一措施(    )A.便于消除边疆隐患 B.加剧统治内部矛盾C.推动三国鼎立形成 D.利于北方经济恢复【答案】D【详解】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可见这一措施显然是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以弥补北方中原劳动力的不足,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D项正确;题干是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显然不是为了消除边疆隐患,排除A项;这一措施鼓励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是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措施是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推行,排除C项。

      故选D项5.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丰富了鲜卑文化的内涵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根植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魏之先出于黄帝”等信息可知,魏孝文帝强调自己也是炎黄子孙,是要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用,故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根植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族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鲜卑族的来源、改汉姓,与“丰富鲜卑文化的内涵”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措施——用汉姓,促进了民族交融,“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答案】C【详解】《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些都促进了文明交流的研究,C项正确;《大唐西域记》内容广泛,材料无法体现主要记载的是佛学经典,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印友好交往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的中国化,排除D项。

      故选C项7.隋唐时期,按规定从事工商业的子弟不得入仕为官但是进入北宋后,官员中出身工商子弟的不在少数这一变化(   )A.赋予了商人以政治特权B.增强了科举制的开放性C.清除了抑商政策的影响D.加剧了政治腐败的问题【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隋唐时期,按规定从事工商业的子弟不得入仕为官但是进入北宋后,官员中出身工商子弟的不在少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放宽了对工商业子弟的限制,因此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也增强了科举制的开放性,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放宽了对工商业子弟入仕为官的限制,并不是赋予商人政治特权,排除A项;“清除了抑商政策的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坚持抑商政策,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的是从隋唐到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统治基础得到扩大,并没有涉及政治腐败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8.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C.封建制度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坊分离、严禁夜市【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宋初在都城东京对商业活动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由此得出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宋朝定都东京考虑到经济因素,而是指出定都东京之后经济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封建制度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市坊分离、严禁夜市”反映了宋朝前期在都城东京实行的经济政策,但是没有体现此后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排除D项。

      故选A项9.下列三则史料共同反映了(   )资料一  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西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资料二  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资料三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清•蒋毓英《台湾府志》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B.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C.大陆最早在元朝时与台湾地区接触 D.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遗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可知,三国时期、元朝、清朝都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管理,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台湾的有效管辖,不是所有边疆,排除B项;我国在三国时期与台湾有接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D项。

      故选A项10.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1、图2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    )A.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 B.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C.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图片“图1清军抵抗英军的情景”“图二英军抬着尸体撤退的情景”,可见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给予英军沉重打击,A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战败而结束,因此不能证明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能得逞,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对比,无从得出社会矛盾发生变化,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即“外患”,但没有体现“内忧”,排除D项故选A项11.他既是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又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他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左宗棠曾镇压太平军,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收复新疆,抬棺出征,C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抗英,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殉国,排除ABD项故选C项12.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

      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A.是一次伟大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C.意在宣传西方的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和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志士们在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探索和斗争中,以大无畏的勇敢姿态,对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和顽固势力愚昧守旧的思想状况,进行了痛切的批判和鞭挞,维新志士还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在广大士庶民众中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思想启蒙,B项正确;戊戌变法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并不能说是一次伟大政治变革,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变法图强,不是宣传西方思想,排除C项;戊戌变法是维护清朝统治的,并没摧毁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3.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这种变化表明(    )A.中国共产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