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数学专题一数学思想解读华东师大版.docx
8页初一数学专题一 数学思想解读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专题一 数学思想解读二、内容概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问题的解决, 并具体地体现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中, 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远比掌握一般的数学知识有用的多 . 通过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学习, 同学们应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等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点分析1. 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 适当设定未知数, 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 .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 .课本中第 6 章、第 7 章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就是方程思想的具体应用 .2. 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又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 .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就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 .3. 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 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 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要做到成功分类,需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分类意识, 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 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 满足不重不漏的原则 .4. 转化思想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 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思想, 就解题的本质而言, 解题就意味着转化, 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把“复杂”转化为“简单”, 把“陌生”转化为“熟悉”, 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把“一般”转化为“特殊”, 把“高次”转化为“低次”, 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等 .5. 整体思想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 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 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 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 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6. 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常常通过对特殊情况的问题的探究, 推广到一般情况, 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 . 本章中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结论的得出,都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7. 对称思想数学家赫 曼 外 曾 : 称是一种思想,通 它,人 生追求并 造次序、美 和完善⋯⋯” . 利用 称思想,同学 可 地 行 案 并能解决一些有关 称的数学 .【典型例题】例 1. 一个多 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2 ,求 个多 形的 数 .7分析 : 根据“ n 形的内角和等于( n2) 180 ”与 “多 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和已知条件,列方程可求解 .解答 : 多 形的 数 n , 根据 意得方程:2360解得 n9(n 2) 1807所以, 个多 形的 数 9. 注: 方程思想的考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 )解 用 ; 二是列方程 ( )解决代数 或几何 .例 2. 如 ,在 △ ABC 中,∠ ABC =∠ C=∠ BDC , BD 是∠ ABC 的平分 ,求∠ A 的度数 .解析 : 由于 BD 是∠ ABC 的平分 ,所以∠ ABD =∠ CBD ,又∠ BDC =∠ A+ ∠ ABD ,所以由已知条件可建立∠ A 与∠ C 的关系,列出方程 . ∠ A=x ,由于 BD 是∠ ABC 的平分 ,所以∠ ABD = 1ABC1C1BDC ,222而∠ BDC =∠ A+ ∠ ABD ,所以 2∠ BDC = 2∠ A+ ∠ ABC ,所以∠ ABC = 2∠ A = 2x, 有 x+ 2x+2x =180,所以 x= 36,即∠ A = 36 . 注 :解决几何中的求 ,往往通 建立方程( )来求解.2x552 x的自然数解 .例 3. 求不等式 6≥ 7x154x分析 : 欲求不等式 的自然数解,一般思路是先求出不等式 的解集,再在数 上表示出其解集,从而 一步求出 的答案 .解答 : 解不等式 2x 5 5 2 x 得 x解不等式 4x 6 7 x 15 得 x 3525所以,原不等式 的解集是 x ,其解集在数 上表示如 所示2所以,其自然数解 0、1、 2.评注 :自然数也就是非负整数,在这里易漏掉0.例 4.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6,其中一条边的长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 .分析 : 由于已知的“一条边的长是 6”,未告之是腰长,还是底边长,所以应分类讨论求解 .解答 : ( 1)当周长为 16,腰长为 6 时,该等腰三角形的另两边:一条边为腰,长为6,另一条边为底边,长为16-6- 6=4 ,即另两边分别为6 和 4;( 2)当周长为 16,底边长为 6 时,该等腰三角形的另两边都是腰, 其长为( 16-6)2=5,即另两边长为 5、 5.评注: 求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问题时,在题中未附图形且未指名已知的边、 角是该等腰三角形的底或腰(底角或顶角)的情况下,均需用分类讨论思想求解 .例 5. 在△ ABC 中, AB = AC ,AC 上的中线将 △ ABC 的周长分为 12cm 和 15cm 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 .解析: 因为中线是 BD ,所以 AD = CD ,分成两部分周长不等的原因是AB≠BC ,所以需要分 AB > BC 或 AB < BC 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设 AB= xcm,则 AD=CD= 1 x ,若 AB>BC ,则有 AB+AD = 15,即3 x15, x 10,22即 AB = AC = 10cm, CD = 1 x = 5 cm. 则 BC+CD = 12, BC= 12-CD= 7( cm) .2AC+AB>BC ,可构成三角形;若 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