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教案 【教学环节全覆盖】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11页愿我们的教育,善待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愿我们的孩子,拥有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人生《赤壁赋》教案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1.诵读法:课前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3.探究法:交流探究,走进文本深化理解感悟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文学常识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演变:骚体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三、走近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文艺全才: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才华横溢的苏轼:苏洵、苏辙 三苏: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 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元丰五年;1802 三月七日 《定风波》 四月 《黄州寒食帖》七月十六日 《前赤壁赋》九月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十月十五日 《后赤壁赋》月份未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学过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仕途:22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自请外调杭州→密州→徐 州→湖州→元丰三年黄州→元丰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请外调杭州→颖州→扬州→定州→59岁惠州→62岁儋州→逝世常州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乌台诗案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进乌台(御史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黄州苏轼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50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黄州的“赤壁”因苏东坡而名四、示范朗读1、壬戌( ) 10、酾酒( )2、桂棹( ) 11、横槊(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9、旌旗( ) 18、枕藉( ) 五、诵后感知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感情线索:乐-悲-乐(乐甚——愀然——喜而笑)一 (1) 月下泛舟 乐二 (2~3) 吊古伤今 悲三 (4~5) 阐述哲理 喜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水月”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找出写景的偶句和表现作者感受的语句,看看本段可以分为几层?A.点明时间、人物、地点B.月出前:写景—叙事C.月出后:写景—叙事—抒怀乐1.诗人缘何而乐?→触景生情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事: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咏诗诵文情:舒畅飘逸,飘飄欲仙,遗世独立,超然物外2.泛舟游赤壁之乐的体现:行为表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直抒胸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明确:“诵”,“歌”,“扣”,把作者的悠闲自得,乐以忘忧之态表露无遗3.“诵”“歌”仅仅展现了作者之乐吗?有悲的意蕴在里面吗?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在尽享遗世独立之乐的同时也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感?举酒属客:一个“属”字把主人所急需要排遣出来的抑郁之情很好地烘托出来了借酒浇愁愁更愁,所以在“主”歌唱的时候,潜意识里的抑郁就通过歌词的形式流露出来了。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语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望月怀人)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月下怀人,美人不见,独自悲愁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语出《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心怀美人)美人意象一圣主贤君、美好理想、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美人意象: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息相关的,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现实中的“水月”——柔之美、欣赏风月(实)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