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版人教版)七—九年级共同篇目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doc
14页(语文版人教版)七—九年级共同篇目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七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一. 论语一文言实词解释说 高兴, 愠怨恨,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 做 罔 迷惑不解 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三这里是数量少不是确数.二、文言虚词而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而从之 而改之 表顺接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表转接则 学而不思则惘 连词表承接就以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用三、句子翻译一、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三、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四、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加以改正 二. 期行一、 文言实词期 约定。
太丘舍去 离开相委而去 抛弃下车引之 拉入门不顾 回头看二、文言虚词去后乃至 才 相委而去 顺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副词在句中起强调限制作用可译为就,就是下车引之 他元方二、 文言翻译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没到,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三.伤仲永一、 文言实词(说明书上有的没有录入)尝 曾经求 索要异 感到惊异书诗四句 写自为题名 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自是 从此就 完成 这里是“写好”的意思文理 文采和道理可观 值得看奇之 以……为奇 感到奇怪稍稍 纷纷宾客 把……当作宾客或以钱币 有的人从先人 跟随称 相当 符合前时之闻 名声众人 普通人二、文言虚词忽啼求之 代词它(代书具)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代词他(代仲永)邑人奇之 代词代这件事丐之 观之 代词它(代仲永作的诗)前时之闻 助词的其 其诗 自为其名 他他的( 指仲永)其文理 它( 代仲永作的诗)或以钱币 介词 用 其诗以养父母 介词 把 于舅家 介词 在二、 文章翻译。
1.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2.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4.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6.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7. 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四.三峡一、 文言实词阻绝 隔绝或王命 有时 间间隔寒 凄清襄 上沿 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素 白色 良 确实肃 寂静引 延长湍急流的水潭 深水绝 断绝二、 文言虚词至于夏水 至到了于介词不译其间 指示代词这代白帝和江陵春冬之时的春冬之时则素绿潭 则 副词在句中起强调限制作用 可翻译为就就是,相同的还有: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飞漱其间代词 代山峰三、 文言翻译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路都被阻绝了3.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4.在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有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6.更显出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给人带来很多情趣7.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七年级下册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 五.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有仙则名 出名(闻名)惟吾德馨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 大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二.无丝竹之乱耳 主谓之间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六.爱莲说(周敦颐) 一.可爱者甚蕃 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惟独(仅,只)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亭亭净植 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玩弄,戏弄(用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陶后鲜有闻 少宜乎众矣 当然二.水陆草木之花 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 表转折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转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宾语前置的标志三.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3.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啊? 七.口技(林嗣环)一.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于(擅长)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听见满坐寂然 同“座”众妙毕备 全,都宾客意少舒 意:心情; 少:稍,稍微; 舒:伸展,松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虽人有百手 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群响毕绝 消失二. 妇拍而呜之 表并列; 代词,指小孩以为妙绝 (实词)认为三.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慢慢地坐正了2.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一个人有一百张嘴,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不能说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声音)3.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 八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 八.小石潭记一、 实词解释伐竹取道 砍掉;路 水尤清冽 特别;寒冷 鱼可百许头 表示估计数目;表示数目不确定日光下彻 穿过,透 影布石上散布 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俶尔 忽然 翕忽 轻快敏捷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爬行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 凄神寒骨 使人感到凄凉 悄怆幽邃深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 不可久居 停留 隶而从者 随从二、 虚词解释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把,用; 同“而”表修饰 ; 因为而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表修饰; 表承接; 表顺接之 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音节助词,无实义; 代词,它的情景其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代词,小溪; 代词,小石潭乃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三、句子翻译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九.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 实词解释月色入户 门内 念无与为乐者想 遂至承天寺 就怀民亦未寝 睡 相与步于中庭 一同,共同 庭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但少闲人 只二、 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二十五. 桃花源记一、 实词 缘溪行 缘 : 沿,沿着 夹岸数百步 夹岸 : 两岸 落英缤纷 英: 花 缤纷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欲穷其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