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游击队歌》音乐教学教案.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秋***
  • 文档编号:270954399
  • 上传时间:2022-03-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9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游击队歌》音乐教案  《游击队歌》音乐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弱起及弱起小节  2、能力目标: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起唱,并能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和急吸缓呼的换气方法演唱《游击队歌》  3、情感目标:了解《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并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起唱  2、连续十六分音符处,演唱要清晰均衡,附点八分音符处要处理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1、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的精彩片段(播放电影《地道战》主题曲),你能说说影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2、师:在这期间,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八路军、、还有一股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你知道他们是哪支队伍吗?  生:——游击队。

        3、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反映游击队员战斗生活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聆听体验,激情感受:  1、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歌曲描绘了游击队战士怎样的音乐形象?  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  2、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师: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然后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聆听歌曲,从拍号、节奏、风格、旋律等角度探讨)  师小结:《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3、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师:歌曲的音域、力度在哪里发生了变化可以将歌曲划分为几个乐段反映了游击队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找出答案  生:——音域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力度由中弱到中强,所以分为两个乐段  师小结:歌曲分A段(第1—8小节)和B段(9—16小节)两个乐段歌曲表现了游击队战士神出鬼没,深入到敌人后方与敌人进行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的斗争,生动刻画了游击队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顽强决心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音乐知识:  师:A段采用了什么节奏形式?  生:——弱起节奏形式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弱起或弱起小节吗?  讲解:歌(乐)曲或歌(乐)曲中的'某一段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开始的,叫做弱起弱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或称不完全小节弱起的歌(乐)曲的最后一小节多数也是不完全的首尾两小节的拍子相加,为一完全小节,这是歌(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如:《歌唱祖国》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弱起节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并一起边划拍子边读出这组节奏  4/40xx∣xxxxxxxx∣xxxxxxx.xx∣  (注意:弱起节奏、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  3、视唱曲谱  (1)找一找,唱一唱  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与这组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并唱一唱  4/4055∣∣3121767.65∣  (注意:弱起小节的起唱、十六分音符要唱得均匀)  (2)比一比,唱一唱  师:B段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  (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333222∣∣333666∣2223#45  比较:345,3﹟45  师:4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势怎样呢?  生:——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师:B段第二乐句与A段的第几乐句基本相似?  生:——B段第二乐句与A段的第二乐句基本相似  师小结:B段第二乐句再现A段的第二乐句,所以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3)完整视唱全曲轻声、慢速、划拍视唱)  4、学生用Bang模唱曲谱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棒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Bang(也就是模仿枪声)把这首歌的曲谱模唱一遍,看谁能唱出游击队员个个都是神枪手的气势  5、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试着轻声填唱歌词)  6、教师伴奏,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注意:声音有弹性、咬字要清楚、换气记号)  7、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游击队员抗战到底的决心吧听后说一说:歌曲A、B乐段间情绪和力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演唱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放歌曲录音)  8、歌曲处理:  (1)A段表现游击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善战,力度可弱些,但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2)B段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力度可以稍微强些,应该带着一种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来演唱  9、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伴奏,并指挥全体学生齐唱。

        10、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那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演唱(男女生分组,一领众合……)  五、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1、作者生平及作品: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那么,你们知道是哪一位作曲家创作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贺绿汀  简介: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主要作品有独唱曲:《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等  2、创作背景:  《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1938年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首抗战歌曲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做抗日宣传工作,通过与指战员接触,他对我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住在一个冰冷的煤仓里,但是他不畏严寒,在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军抗战歌曲——《游击队歌》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  六、拓展欣赏,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游击队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后又改编为芭蕾舞,被引用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  (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版本的《游击队歌》)  七、课堂小结:  岁月的长河流淌着许多难忘的旋律,它们讲述着历史,记载着过去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查找一下反映抗日战争的一些小故事和相关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7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中数学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课-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学期.pptx 高中数学事件的关系和运算+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单元复习课-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复习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古典概型课件第一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频率与概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平面与平面平行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第9章 统计复习课-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率的基本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高中数学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pptx 教育集团董事长在教师节的致辞(尊享版).doc “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趣味化教学策略探析.docx 超越表面趣味: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与高阶思维培育的优化路径.docx 高中语文整本书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培养.docx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与能力提升路径探析.docx 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docx 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探究.docx 基于真实学情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docx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